文章 附小学子  > 特色活动  > 正文

非遗融入HUI创造:南外河西二附小开启文化传承与劳动创新课程之旅

董晨  2024-05-10  点击:

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提升文化自信,南外河西二附小通过“HUI创造”课程,结合非遗项目,开展剪纸与绳结编织课程。

一、“HUI创造”课程:文化与创意的交汇

“HUI创造”课程是我校HUI系列劳动校本课程的其中一个板块,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结合《2022版劳动课标》中“生产劳动”中“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开展课程建设,融合了多样化的学习模块,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意。涵盖《劳动》教材材料包中制作、传统手工艺制作、大自然DIY等领域,旨在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HUI创造课程注重实践操作与思维训练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HUI创造"课程追求的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还有对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板块,本学期学校精心挑选了剪纸和绳结编织这两个非遗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意在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潜力。

二、非遗技艺进校园:传统艺术的当代课堂

剪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绚丽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一张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不仅考验着学生的细致与耐心,更培养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绳结编织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吉祥美满的象征,传递着美好的心愿与祝福。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通过将这两个非遗项目融入“HUI创造”课程,南外河西二附小意图打造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用现代的创意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我校邀请了南京工匠、南京非遗剪纸传承人张钧为同学们普及非遗文化并指导他们进行剪纸创作。课堂中,张老师为孩子们讲解南京剪纸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张老师现场教孩子们剪纸。小小一张红色的纸,在张老师的上下翻飞之下,变成了惟妙惟肖的花样。学生们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不一会儿,就剪出了可爱的“小福龙”,大家纷纷举起了自己的作品,成就感充满了胸膛,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一张张“福龙”作品,不仅代表了大家对龙年美好的祝愿,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我校邀请到了南京市绳结非遗传人蒋妍侠老师为孩子上非遗绳结课。蒋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她的绳结作品,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绳结编织“编、抽、修”的重要工序。同学们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生怕落下任何一个小细节。大家拿着彩绳跟着老师认真地学,一步一步地学习编织,全身心投入到了绳结艺术的世界中。一根线绳,三缠两绕;一种祝福,千编万结。每一件精美的作品都表达了孩子们对于这项艺术的喜爱,这些作品凝聚了学生们对传统技艺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

这样的教育模式,体现传统技艺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魅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心,还让他们在创新的路径上勇往直前。

三、融合与创新:非遗在当代教育中的角色

将非遗文化融入“HUI创造”课程对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参与剪纸和绳结编织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此类课程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在享受创作乐趣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学生们通过亲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对其产生了深刻的认同,这有助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对本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并愿意为之传承的年轻人。

四、劳动创新的未来展望

通过实践,“HUI创造”课程成功地将非遗文化教育引入南外河西二附小的教育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更学会了如何通过创新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推广这一教育模式,深化劳动教育和非遗文化结合的实践路径,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模式,使之成为学生们的宝贵财富和生活的一部分。(供稿:郑榕 编辑:董晨 审核:袁哲)

 


编辑:董晨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 /blog/index?uid=1
最新LATEST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