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的课堂引入
——有感于“《科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南湖三小分校 吴时祥
《科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大资源。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活情境都能被学生所接受。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年龄因素的影响,教师认为理所当然学生会了解的许多生活情境,学生却不知所措。
所以,有效的情境设置必须考虑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水平、智力发展水平等。但这些生活情境都不在课堂内,不在学生上课的课堂上,所以只能依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水平等去回忆与想象。所以,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情境就是熟悉的生活场景被转化为教学资源而被利用。
【案例】
上周,由于接受区级展示课的任务,桑琪精心设计了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观察,由于本课内容是什么是观察,主要处理好“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和“描述闻、品茶的感觉”两个环节即可。在南湖三小试上时,听课老师基本上同意她对本节课总体框架的设计,而对“面对陌生的学生(因去别校借班上课)这样的引入可能不太吸引人”,要求她是否考虑更好的引入方案。
她原来的引入是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观察现象,尝试解释观察的现象,从而引入课题。应该说这样的引入与新课的衔接紧密,但是面对陌生的学生,怎么能更亲切自然一些,更能马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很用心有思考,但苦于很难找到更好的方案。
就在第三次的试上,我们大家想到,为什么不把生活中的情境作为引入的素材呢?为此她就有了如下的课题引入方案:
(上课铃响后)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碰到一个难题,茶有悠久的历史,哪一种茶比较好,帮我想想办法?
(学生举手回答)
生:闻。
师:什么?
生:香味(清香)
生:看茶的颜色。
师:观察颜色。
生:摸茶业的粗糙程度。
生:尝一下
师:尝尝味道怎样?
(学生举手回答)
师:知道的真多!
师:感谢一下孩子们帮我。
就因为有这个引入,那节课确实增色不少,也得到了与会点评老师的大力肯定。
【反思】
教学的情境设计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提起创造,我们想到了创造必须具备的因素,教学设计的创造也不例外。但是,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方案的设计都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似乎与创造性没有多大关系。从上述的案例可以看出,她引入的创意就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这种创造不是凭空的,必须立足于一定的现实基础:
1.必须有新课程的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已经成为科学教学设计思路的关键,但就像导言中所讲的,并不是所有的生活情境都适合所有的学生,对生活中的情境还必须有所选择与取舍。最好是选择课堂中的情境。所以,当教学内容与课堂当中发生的事件结合起来的时候,学生是最容易被“感动”的,也最容易引起思维上的共鸣。
2.必须有对课堂整合的能力。
课堂的整体构架是如何建立的?哪些方面能够发挥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如果更好地让学生有自主的、安全的心理氛围……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依靠于一个情境的设置。而一个情境的设置(特别是引入部分)能够给学生造成面对整节课的“心灵上求知的失衡”时,学生强烈的学习本课的愿望被激发起来,从而求知的兴趣更浓了,探索的激情更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