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科学

2012年建邺区小学科学“创新杯”赛课评课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3-01-08

 

2012年建邺区小学科学“创新杯”赛课评课

 

一、四年级《摩擦力的秘密》评课

《摩擦力的秘密》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四课,2课时。

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建立关于力的一般概念,并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讨,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讨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知道摩擦力的概念;能够设计减小运动物体摩擦力或阻力的验证实验;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两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和整合,同时因为学生没有进行前三课的学习,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可以采用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等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摩擦力,主动的建构摩擦力的概念,才能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所以对于摩擦力的概念的教学是本节课对赛课老师基本功与教学经验的一次考验。

   (一)高艳老师    二等奖

1、遵循儿童的天性,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高老师的课设计新颖,多处教学活动设计可圈可点。例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有趣的用两本书拔河的游戏,既揭示了课题概念,又指向了影响摩擦力的重要因素——接触面。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愿意去参与到游戏中去,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创设了游戏情境,高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戏,这个小游戏涉及影响摩擦力的若干因素,指向性很强,而学生在琢磨如何做好游戏的过程中已经在思考相关的科学问题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趣。

2、自制实验材料和精美课件

为了做好课上的对比实验,高老师在课前自制了实验材料,以使学生能顺利高效地完成实验,应该说,这是一节很用心的课。

3、概念的理解有待清晰

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摩擦力,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是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老师对个别地方处理的较为模糊,建议高老师在课前对相关知识概念做科学而深入的理解与梳理,在课堂上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建构正确概念。

(二)谢纯久老师    三等奖

1、导入开门见山,概念直接呈现

谢老师是本区的一位资深科学老师,授课风格迥异于其他老师。谢老师注重科学概念的抽丝剥茧式的探究与理解。应该说,这样的课型对我们的触动与启发很大。撇去了课的外在形式,更加关注课的内容,谢老师运用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简单的图形箭头,引领学生思维碰撞,帮助学生辨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收获也是可观的。

2、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关注度高但难以持久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课的隐性而深入地探究形式,但是四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注意力的专注程度有限,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如果不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四年级的孩子难以长时间关注某个概念的深度辨析,使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教学中缺少帮助学生加深概念理解的直接经验

引用谢老师教后反思中的一段话:“试图让学生建立摩擦力概念,但是还没能在学生充分、深入、广泛的识别和思辨中得到落实和生发,只完成了抽象的过程,但是从概念回到现实的实践完成得不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建议谢老师能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在概念建构的同时补充相关直接经验,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与理解。

(三)费明峰老师    三等奖

    1、游戏导入,教态自然

费老师的课以一个有趣的拔河活动导入,并且邀请了多位学生参与,增强了活动效果,上课伊始,课堂气氛就很活跃。教学中费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带领学生层层深入地对摩擦力的概念进行探究,从细节的处理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

2、核心问题设置有难度,缺少层次

课的后半段,费老师抛出了“哪些因素影响摩擦力?”这样具有难度的问题。在突破这样的教学重难点的时候,我们需要对问题的难度做有效的预估,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识,将问题分层处理,逐步集中话题。对解决难题的方式做多种多样的准备,层层引导,推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认知,有效解决问题。建议费老师在备课时丰富相关素材,搭好台阶,从直接经验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

(四)梅向东老师    二等奖

    1、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准备充分

梅老师做为科学老师中的新成员,他的课给了我们不小的惊喜。他的课稳健扎实,从他详尽的课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课准备之充分,这样的精心准备,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有效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梅老师利用活动、视频等教学手段突出了概念中的部分关键词,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摩擦力,如他在课堂上反复播放的自行车刹车视频, 指向性和说服力很强,也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科学概念与生活知识经验的结合。

3、实验设计的严谨性需提高

梅老师进入实验环节,我们发现实验记录中三项实验的次数均为一次,如果在此处实验的设计更严谨些,采用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相信会取得更准确的实验效果。

二、五年级《我是怎样出生的》评课

对于赛课老师来说,抽到五年级下册《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是颇具挑战的。特别是男教师抽到这个题目,第一个反应就是难为情。作为科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有一个科学、中立的态度对待教学内容,两位男教师较为愉快地接受了这个课题,在实际比赛中也可以看出男教师对本课教学内容操作起来游刃有余。

《我是怎样出生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1课时;基于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方式,第三课了解人类的生殖。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人类通过两性繁殖的方式孕育生命;生命的孕育过程的神奇和来之不易;珍爱生命,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发现本课关乎到每个人的生命的产生,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近,孩子们对这一话题既好奇又懵懂;其次,这一内容所涉及的相关知识面广量大,短短一节课时间,我们如何让孩子对这一问题能有初步的,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选取合适的角度,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地去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授知识的难易度的把握,信息量大小的控制,体验活动的设置都是对赛课老师教学经验与技巧的考验。

(一)许舒俊老师    一等奖

1、教学目标清晰,课前准备充分

第一位上课的是新城小学的许舒俊老师。教学内容定位切实,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并有计划的收集资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殖知识是零散、朦胧的,也存在着一些好奇和迷惑。许老师在课前见了2次学生,课前安排学生对家长进行了有目的访谈和调查,去收集一些出生时的纪念物,同时还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去设计问题,并带回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在课堂上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学生活动点面结合,课堂参与度高

许老师设计的统计、分析数据方式是让一位学生进行统计,而其余的学生仍保持其他活动安排(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缩减了教学时间,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多种任务。这样的巧妙安排在课上多处出现,例如胎儿生长发育图排序和体验活动环节,学生参与度能达到100%,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教学设计紧凑有趣,学生主动学习

纵观许老师的整节课,课型完整,层次清晰,教学方法得当。设计了趣味性的大耳朵图图动画导入,动画结尾。学生从开始时的拘谨到后面的放开,教学的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

4、师生互动良好,评价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师生互动于无形之间,自然轻松。如果能够在评价学生发言时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对学生思考及发言时能更有效地引导,相信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及课堂气氛,完善教学。

(二)张婉宇老师    三等奖

1、课件、教具制作精美用心

来自晓庄一实小学的张婉宇老师,是四位参赛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张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尤其是相关视频的选择,既具趣味,针对性也很强。在分组活动中,张老师发给每个小组的软木板,用于学生们对图片进行排序,效果非常好,是一种实用新型教具,非常值得在科学课上推广。

2、体验活动符合真实情景

张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教态从容,在体验活动中让孩子们将重物绑于腰上,而不是背在胸前,这一做法让孩子们获得了更真实的活动体验。

3、视频资料需要合理剪辑和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张老师在课上所用几段视频,耗时较长,中间未经过剪辑,没有能切合生命从孕育到出生的若干个环节,使得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较笼统,如能加以剪切,分段利用,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高丽丽老师    三等奖

1、课前准备充分,有备而赛

金中分校小学部的高丽丽老师,在课前与学生接触充分,让孩子们回去对妈妈进行了访谈,这一做法可以有效拉近课与孩子自身的距离,让孩子们切实感到生命孕育过程的艰辛,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2、教学环节紧凑、信息量大,重难点不突出

课堂上,高老师逐步引导着学生了解生命从诞生到孕育再至出生的全过程,课件详尽,教学内容完整,信息量大。求好求全的心理往往会使老师们在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主次不分,部分概念超过了孩子们能够接收消化的范围,如果能够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合理取舍,才能更加突出教学重点,提升教学效果。

3、 先入模再脱模,对他人经验合理取舍

新教师对于比赛需要调整好心态,学会合理、适当借鉴他人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设计,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控课堂气氛,学会在师生互动中把握住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许晓春老师    二等奖

1、教学基本功扎实,师生互动好

金中实小的许晓春老师是一位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能比较全面的老师。我们可以看见课堂上许老师漂亮的板书、流畅的表达、与学生充分地互动。前半节课,许老师浑洒自如,许多教学环节的处理非常到位,如在统计全班学生出生情况时,采用电子表格即时生成平均值,帮助学生更快地分析统计数据,提高了课堂效率。

2、视频资料翔实,但还须优化教学方式

从“胎宝宝的自述”这一部分起,许老师用PPT连续播放胎儿在孕期的不同时段的典型变化,这一部分的PPT内容非常详尽,但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反应上看出这显然不是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优化教学方式,一节好课的主要环节应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式,这是每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最需要动脑筋的地方,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学情,反复实践,真正从学的角度去教。

三、六年级《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评课

本次“创新杯”六年级的赛课题目是下册第三单元中的《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一课。对于六上的孩子来说学习这样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赛课的老师们能够很好的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设计,让学生能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区别;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的形态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是进化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正面临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对他发出的挑战,认识到科学和生物一样都是不停的发展、“进化”着的。

短暂的几天里,老师们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为我们呈现了了各具特色的课堂。

(一)支名烨老师    三等奖

1、教学目标明确,独立备课能力有提高

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教材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确定显得尤其重要。这一次支名烨老师很好的把握住了教材,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了教案。层次清晰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她在教材把握能力和独立备课能力上的进步。

2、对学习资料作了认真的筛选

在课件的制作上支名烨老师认真的进行了选择,这些详尽的资料和资料中蕴含的信息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了知识,做到了有“选择”的教学资料这一课堂必备元素。

3、教学经验不丰富,师生互动欠缺

支名烨老师很年轻,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不够自信,教学时声调平缓无力,与学生的互动不够老练,小组活动方式比较较单一,所以课堂氛围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留下了些许遗憾。

(二)吴时祥老师    二等奖

1、关注概念教学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近一段时间对“概念教学”的深入探讨在吴时祥教师的课堂有了充分的体现。吴老师能够关注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科学概念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查阅书本上及课外的资料,采用交流、记录、汇报的形式来认识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这样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的体现出老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注。

2、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教学设计有创新意识

吴时祥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重难点的把握准确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他对教材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意识。“啄木鸟捉虫”的导入游戏让人眼前一亮,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和评委,这样富有情趣的导入让学生们在之后的学习中一直很投入。在澄江生物化石群进化的突变假设讲授过程中,运用数据对比,效果明显。

3、关注师生互动,冷静应对课堂生成问题

吴老师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声调、语速、站位来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互动,课堂效果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意外争执,吴老师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和语言安抚当事人,使教学顺利进行。

4、教学细节需斟酌,数据计算需细心

吴老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导入游戏活动的设计以及结果解释的合理性;尺蠖蛾颜色变化的解释;澄江生物群进化的年代数据位数要准确。

(三)徐飞老师    二等奖

1、精心选择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明确

这样一节概念教学课似乎并不能够把徐飞老师的教学风格完全展现出来。只是一个简单的绘本式动画的导入却让我们对他有了新的认识。本节课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展现了徐飞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他精心选择了每个环节学习的资料,结合学习记录,一步步的让学生对概念深入了解,更高效的获取知识,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用心良苦。

2、有目的的资料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训练,这节课老师充分利用资料,一次次的阅读,带着目的阅读,学生的自主学习,概念教学的有了一个新的“进化”形式。

3、自主学习的信息量稍大,呈现方式单一,趣味性不足

只是如果在学习资料的呈现方式上如果能有些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更浓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会更有帮助。

(四)肖澄老师    一等奖

1、对教材内容重组,符合学生认识过程

肖澄老师有着很深厚的语言功底,课堂风格清新自然,此次赛课也是如此。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层次分明,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老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模块做了选择和重组,使得学习的内容更加易于让学生接受,学生循序渐进的很自然就学到了知识。把“羊群颜色改变”这一事例提前,让学生由故事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自然选择”,再在此基础上阅读书中抽象的文字资料,最后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其他观点,这样“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过程,同时,学生觉得自己也能提出了和科学家相同的观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2、教师有意识“从扶到放”,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也有自己的思考。虽然也是资料学习,但形式多样,有的是讨论,有的是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不再单调。第二环节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用时最多的。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从扶到放的方式。第一步:扶,师生共同参与白羊、黑羊的故事得出“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第二步:半扶半放,让学生用“自然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尺蠖蛾”现象,推测不同颜色尺蠖蛾的命运及原因,使学生再次看到了自然选择的力量,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第三步:放。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看到“极地狐狸与非洲沙狐”图片时,自然而然得出了生物的形态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是相应的,是进化的结果。

通过这三步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一次次与“自然选择”产生碰撞,不仅得到了训练,而且一步步对“自然选择”及“人工选择”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观看了关于“达尔文岛”的视频,再读了达尔文的经典理论,学生对达尔文的敬佩之情得以升华。

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再活泼些

肖澄老师上课,板块清晰,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和发言,只是借班上课总是显得有些放不开,如果教师能够放松自己,也放松学生,让同学们多讨论,多说说,课堂气氛一定更加活跃。

评委:李晓宁、许哲雯、章欣乐、柯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