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操作
1、 设计一个可以证明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写出完整实验报告。
(可画图标识、注解)参见学生用书P17(电筒照射三张带孔纸片实验)和P18(小孔成像实验)。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或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否直线传播)
二、 实验准备
手电筒(一只)、带小孔的黑色硬纸板(三张)、细竹签(一根)
三、 实验过程
1、将三张硬纸板穿在一跟细竹签上,使其小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2、固定好纸片位置后,抽走竹签。
3、在纸片一端放置手电筒。
4、打开电筒,在另一端观察光线的情况,并记录。
5、将中间的纸片位置移动一下,使其小孔与其他两张不在一条直线上。
6、打开手电筒观察光线情况,并记录。
四、 实验结果
(1) 三张纸片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光线通过小孔射出来,在另一端可以看到光线。
(2) 三章纸片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线无法射出来,在另一端看不到光线。
结论:通过实验发现,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
2、 写出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安装酒精灯
(1)新购置的酒精灯应首先配置灯芯。灯芯通常是用多股棉纱线拧在一起,插进灯芯瓷套管中。灯芯不要太短,一般浸入酒精后还要长4—5cm。
(2)对于旧灯,特别是长时间未用的灯,在取下灯帽后,应提起灯芯瓷套管,用洗耳球或嘴轻轻地向灯内吹一下,以赶走其中聚集的酒精蒸气。再放下套管检查灯芯,若灯芯不齐或烧焦都应用剪刀修整为平头等长。
添加酒精
(1)新灯或旧灯壶内酒精少于其容积1/2的都应添加酒精。酒精不能装得太满,以不超过灯壶容积的2/3为宜。(酒精量太少则灯壶中酒精蒸气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添加酒精时一定要借助个小漏斗,以免将酒精洒出。燃着的酒精灯,若需添加酒精,必须熄灭火焰。决不允许燃着时加酒精,否则,很易着火,造成事故。
(2)新灯加完酒精后须将新灯芯放入酒精中浸泡,而且移动灯芯套管使每端灯芯都浸透,然后调好其长度,才能点燃。因为未浸过酒精的灯芯,一经点燃就会烧焦。
点燃酒精灯
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否则易将酒精洒出,引起火灾。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加热
加热时若无特殊要求,一般用温度最高的外焰来加热器具。加热的器具与灯焰的距离要合适,过高或过低都不正确。与灯焰的距离通常用灯的垫木或铁环的高低来调节。被加热的器具必须放在支撑物(三脚架、铁环等)上或用坩埚钳、试管夹夹持,决不允许手拿仪器加热。
熄灭酒精灯
加热完毕或要添加酒精需熄灭灯焰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如果是玻璃灯帽,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放走酒精蒸汽,让空气进入,免得冷却后盖内造成负压使盖打不开;如果是塑料灯帽,则不用盖两次,因为塑料灯帽的密封性不好。决不允许用嘴吹灭。 不用的酒精灯必须将灯帽罩上,以免酒精挥发。
不使用酒精灯
酒精灯不用时,应盖上灯帽。如长期不用,灯内的酒精应倒出,以免挥发;同时在灯帽与灯颈之间应夹小纸条,以防粘连
3、 制造彩虹
实验器材:一面镜子、一盆清水、一缕阳光、一堵墙
实验步骤:
1、把装满清水的脸盆放在阳光照到的地方,稍等片刻,使水波散去。
2、轻轻的将镜子放入水中,和水面保持一定角度,将阳光反射到墙壁上。
3、慢慢的调整镜子的倾斜角度,墙壁上的阳光就会被分解成七色光。
提示:这个现象就是因为对于阳光中的不同颜色的部分,水的折射率有所不同,当阳光以一定角度入射再出射时,不同颜色的光就被折射了不同的角
4、 制做一个简单的红绿灯
实验材料:底座1个,立柱(扁形)1根,红绿灯架1个,灯后座3个,开关1套,电池盒1个,小光珠3个,导线5根
实验步骤:
(1)打开包装盒,把支柱和底座组装到一起,成为一个支架。然后把红绿灯座安装到支架上。把电池盒上的一根导线与红绿灯灯座上的三灯连线连接在一起,然后把电池盒的另一端用导线和开关板连接在一起。
(2)把开关板的另一端跟红绿灯的余下三条导线连接在一起。(要分别连接到3个开关极片上)这时候就组成了串联电路。
(3)把自备的5号电池2节装入电池盒,滑动开关。看看其中的一枚灯泡是不是发亮。再次滑动开关,把它和红灯连接的开关极片连接,看看红灯是不是亮了。依次和黄灯、绿灯连接的开关极片连接。看看黄灯、绿灯是不是依次亮了。
5.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土豆的密度
器材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100ml量筒、土豆、细线、玻璃杯、水、抹布或吸水纸、滴管。
实验要求: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土豆的密度。
过程与记录:
(1)检查调节天平:把游码拨到零位置,调节天平平衡。
(2)把用细线系牢的土豆完全浸入量筒的水中,读出此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3)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4)用天平测出土豆的质量,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5)利用所测量的数据计算土豆的密度。
(6)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把土豆擦干。
以上实验步骤中,合理的排序为 。
土豆质量m/g |
水的体积V1/cm3 |
水和土豆的总体积V2/cm3 |
土豆的体积V/cm3 |
土豆的密度ρ/g.cm-3 |
|
|
|
|
|
实验步骤及提示:
为了减土豆粘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应该先测量土豆的质量,再测量土豆的体积。
1. 检查并调节天平使其平衡。
用镊子波动游码至标尺左端“0”位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线达到平衡,或者指针左右摆动相同的角度。如果左右旋转平衡螺母到尽头仍然无法平衡,则应检查:①天平的托盘位置是否放错(注:“1”号托盘应放在左边托盘架上,“2”号则应放在右边);②天平刀口是否确实落正在刀槽中;③指针及活动部分有无摩擦阻碍。
2.用平天称出土豆的质量。
把土豆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这时砝码和游码的总质量就是所称土豆的质量m。
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处,使天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3.测量水的体积和土豆的体积。
向量筒里注入水。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装水的容器,使容器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水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最好将水加到整刻度线上。注入水后,等1~2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水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读数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水的体积数V1。
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要用排液法,放入量筒中的水要适量,水不能少得淹不住物体,也不能多得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量筒内的水以能完全浸没土豆为宜。
用细线系牢的土豆,将土豆浸入量筒中的水内,使水全部淹没土豆,并读出水的示数,记录数据.
4.运用所测数据,计算土豆的密度。
5.实验结束,整理器材。将土豆擦干。
合理的排序为 1、4、3、2、5、6
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纱布、滴管、单面刀片、镊子、清水、稀碘液、解剖针、小块木板、洋葱鳞片叶、擦镜纸(备用)、铅笔。
实验要求: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记录。
方法步骤
实验过程 |
操作要求 |
|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
准备 |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手持载玻片或盖玻片两侧擦拭。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
|
取材
|
用刀片在洋葱内表面轻轻划一个“井”字,用镊子在“井”字中间轻轻撕下一块洋葱的表皮。用镊子撕取洋葱的表皮;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
|
|
盖盖玻片 |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
|
染色 |
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缓缓放下,盖在洋葱表皮上。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洋葱表皮的全部。 |
|
擦净左面的水和残余的材料,整理好桌面。 |
|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
取镜与安放 |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镜筒朝前,镜臂朝后,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中央略偏左,距实验台边缘约5-7cm。 |
|
对光 |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手指转动遮光器(或片状光圈),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转动反光镜,使其朝向光源,使视野内亮度均匀合适。 |
|
安放玻片 |
将玻片轻放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玻片的两端。 |
|
调焦 |
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同时眼睛从侧面看着物镜下降,直到物镜与玻片最近,但不可接触玻片;左眼注视目镜,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至视野中出现物像。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
|
观察绘图 |
移动玻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在低倍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右眼绘制简图。用铅笔画图,细铅笔点细点表示明暗。较暗部分细点多,明亮部分可以少点或不点。直尺引出水平线,注字。图下方写出图的名称。 |
|
(3)整理器材 |
|
取下标本片,转动旋转器使镜头离开通光孔,下降镜台,垂直反光镜,下降集光器(但不要接触反光镜)、关闭光圈,推片器回位,器材归原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