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
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黄庭君
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教研员组织我们看的是《入殓师》,是部日本电影。
不能不让人注意的是,入殓师的社会背景是乡下。影片里特别交代,男主人公所在的交响乐团解散后,为了省下房租,和妻子回到了父母在乡下的老屋,正是在这里,机缘巧合的遭遇了这么一份工作。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乡下呢?如果放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里呢?——我并不知道导演和编剧的原本意图,我只能揣摩,如果放在东京,故事的这种安宁沉静的风味大约要少掉一大半吧。
现代都市是理性化的社会,是费孝通说的浮士德式的社会,人们在日新月异的变迁中追求着永无止境的创造,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被经济理性所驱使着,被创造力激发着,怀旧、留恋都是不被鼓励的行为,人们开始习惯于参加各种葬礼,匆忙结束后,又迅速回到自己的生活,时装师们为女士们能够依旧漂亮地参加葬礼设计了各种服饰,手套,黑帽,面纱,各种剪裁的黑色套裙,葬礼也成了戏剧舞台,情感,一步一步退位给理性和表演。
可以想象,在繁华的大都市里,我们不会有一个陪我们从小到大的烧热水的老澡堂,即便是有了澡堂,我们唯一接触的怕也只是收银台和自助锁柜,我们连楼下的保安都说不上几句话,也更不会对澡堂老板的死感到悲伤了。
所以,我想影片特地将故事的背景放在了乡下,就是想淡化大都市里陌生人间的理性和功利,怀念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特有的熟悉和温情,提醒人们回归到眼前的生活,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明天。影片中入殓师的师父,在吃河豚的鱼白和炸鸡腿的时候,专注用心地享受,都是活在当下的一种象征。
看到一半,我的眼泪已经忍不住了, 入殓师为什么打动了我?影片里重复出现的,是入殓师入殓的程序,从嘴巴到肛门,入殓师的动作精准、流畅而利落,无声无言,却是漂亮的演出。故人们被打动,大约是因为,尸体虽然是冰冷的,入殓师所施行的仪式中所表达的感情却是珍惜和温情的。在繁忙的大城市里,人们对于生死的漠然(比如丧葬公司本来准备将男主角的父亲草草抬入棺材),被入殓师的细腻、平和和庄重所打破,重新拾起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反思。
看着看着,就让我想起了我妈妈。妈妈因为2007年患上急性白血病,一直在省人民医院治疗。虽然我们整个家族的每个人都在她治病的时候用心去照顾她,可是病魔还是无情地摧残她,直到将她带走。我从未经历过亲人离世,也不想有这一天到来,可是去年4月22日的这一天,我经历了入殓师所做的,泣不成声地帮妈妈清洗,换衣……我个人认为亲人去世,不用请入殓师,自己送亲人最后一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