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

《金陵美食名扬天下》教后反思 晓庄一实小陈蕾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1-01-11

《金陵美食名扬天下》教后反思

晓庄一实小  陈蕾

 

 

 

教后反思:

     什么叫文化?这是试上之后,听课老师问我的问题。我被问住了,不知该如何回答。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根据这个解释,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南京的小吃和所谓的“土菜”能被放入《金陵文化》这本教材之中。生活是文化的培土,文化是生活折射出的光芒。

     这节课教什么?教“吃什么?怎么吃?去哪儿吃?”当然要教!小吃的精,鸭子的鲜,野菜的香,应该每个南京人或者是在南京生活的人所能亲身领略到的。这是南京的骄傲,说起来应是如数家珍。只教这些吗?那应该是“金陵生活”而不是“金陵文化”。如何让金陵的各种美食展示出除了“吃”以外的内涵呢?恐怕不能仅仅浅“尝”辄止。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的城市,为什么饮食方面没有形成独特的派系?尽管金陵美食种类丰富,却为什么没有鲜明的标志性特点?南京饮食习惯的“怪”又有什么理由?这是我研读教材后心中出现的疑问。事物呈现出现在的状态,必然有其缘由,而这缘由恰是最值得去品味的。一只精雕细刻的匣子会吸引众人的目光,赞叹其做工的精良。而仅仅流连于此,就无法欣赏到匣子里装着的名贵珍珠。只有打开匣子,才能见识那份流光溢彩的美丽。金陵美食这只“匣子”,或亲尝,或听闻,总之对于南京本地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这些习以为常的,耳熟能详的,是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探究城市的文化,学着由表象看本质。”——成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尽管是个“难啃的骨头”,仍然决定咬牙试试看。

确定了教学内容,又如何教呢?由金陵美食引出的南京的历史地位、地理条件,南京人的品质特征。这些就不是学生所熟知的内容了。于是在教学中,我使用了资料袋的教学方式。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对于南京的前期了解不仅限于生活体验。老师则准备了三组资料袋,分别用简洁的语言为学生补充了历史、地理、气候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对南京的了解。课上,以“为什么南京美食具有这些特点”为主问题,借助南京地形图、视频解说等工具,让学生自己在这些资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如同交给学生一把把不同的放大镜,用这不同的放大镜来重新观察南京的美食,也许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其不同的内涵。

在教学的尾声,设置了课后思考题:四川地区的菜肴以麻辣出名,你能不能按照课堂上所学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地形,来猜一猜这种特点形成原因呢?并且鼓励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从城市特点看城市文化的方法,以后你不管去哪里旅游,都可以做同行人的导游。这一环节好像与《金陵文化》这门课程,和我们本节课关系不大。通过了解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借助地图等工具分析其自然条件,进一步探寻该地区的文化。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但是我希望学生们将来能够拥有的。从生活中提取解析生活的方法,还应当发挥到实践中去,指导学生的生活,我们的课堂不仅让学生认识生活,更要让学生学会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