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

同课异构,各有千秋——2月21日市级品德教研活动有感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2-02-23

同课异构,各有千秋

            ——2月21日市级品德教研活动有感

南京市南湖第二小学   戴春晴

今天在石鼓路小学开展市级品德教研活动,一走进石鼓路小学的大门,我就被电子显示屏上的课程安排吸引住了——围绕“清晰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的主题,将呈现四节品社课,时长为20分钟,有两次集中研讨时间。这样的教研活动颇有创新,老师们究竟如何在短短20分钟内突破重难点呢?带着满满的期待聆听了四节精彩纷呈的微型课。同课异构的《我是独生子(女)》,让我感触颇多。

一、        同课异构,各把千秋显

瑞金北村小学的穆俊老师和金陵汇文的姚云老师执教的都是五下的《我是独生子(女)》,两位男教师课堂上呈现的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教学方式。

穆俊老师从熙熙攘攘的夫子庙的图片入手,让孩子切身感受到人多,再由“人多没有关系,中国资源丰富着呢,你同意吗?”这个问题引领小组讨论,在交流中得出中国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此国家提出“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后进行对比,用一组组鲜明的数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计划生育的好处——控制人口的增长。穆老师的课上一环扣一环,学生对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制定的原因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且这样的了解建立在详实的资料,直观的统计图表,一组组鲜明对比的数字上。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制定的原因。

姚老师的课堂则与穆老师不然,姚老师从时事新闻入手,播放了近期习近平访美的新闻,习近平提出:“人权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有些西方国家如此评价我们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最没有人权的政策。“你对计划生育政策有何了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一下子就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抛出来了,且这问题具有开放性,孩子们有话可说。这种直接切入话题的做法也较干净利落,让人欣赏。为了引领孩子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制定的原因,姚老师请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课前的小调查——家庭人口调查表、中国和世界人口调查表、中国主要资源在世界上的占有量、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统计表。在交流中,孩子们的思维碰撞、生成,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中国要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二、        合作探究,收放应自如

如果说穆老师的课是顺水推舟的话,姚老师的课则是逆流而上,二者方法截然不同,但是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教学难点——计划生育政策及制定原因。穆老师是一步步,水到渠成地揭示;姚老师则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通过对课前四张调查表的交流、汇报,让孩子自主去发现:中国人多,人均占有量少,必须实行计划生育。这样的教学打通了课堂内外,让孩子有了更多发现与思索的机会,孩子们能够博采众长,能够集思广益,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及其优点有较为直观,甚而理性的认识。

我作为小班化的老师,我更多地关注了姚老师组织孩子进行调查表的汇报时操作。其实,在小组汇报时问题是有的。说是小组汇报,其实老师请的是某个同学,不经意间剥夺了其他组员的机会;汇报时,表格都是独立的,老师没有能够及时地用一张表格牵一发而动全身,用一张表格带动其他表格,给更多孩子以机会来补充,来点评,真正将重难点的突破落实到孩子们的发现与思维的碰撞中。

品德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要求我们老师要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品德课堂。我们老师所设计的活动就要让孩子能够关注他们的生活,能够引领他们对自己是一个社会人的思考,能够让他们真正在探究性的话题中有所思辨,从而利于孩子们正确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孩子们有了道德品质的形成,才能“践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