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情感目标?
——对《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的思考
2012年11月20日上午,第二次片际教研活动,南湖二小的丁亮亮老师和我校的赵丽红老师分别执教了五上的《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课后我们进行了主题为“同课异构,探求历史题材的有效教学”的研讨。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简单来说,一是看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二是看活动方案执行地是否有效。
赵丽红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教学目标制定了两个,一个是认识千年不衰的汉字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价值,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中华文明中的高度智慧;二是在为祖先对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而骄傲的同时,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两个个目标定位地非常准确。展开的各项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听故事、猜甲骨文字,看图片,赏书法,猜灯谜等也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但是在今天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反馈课堂的信息量太多太慢。针对这一现象,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都知道,历史内容的学习只是一个桥梁,教学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具体到本课,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情感目标的达成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在之前的备课与上课中,赵老师一直在完善搜集到的各种有关“汉字”资料,并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这些出发点是好的。然而,过多的活动方案的确会导致达成的效果不够理想,让人觉得讲授知识的比重要大于情感的激发。那么,怎样才能使活动有效呢?我来说是自己粗浅的思考。如赵老师选取的现在热议的话题——汉字拼音化贴近学生生活的,如果能营造了一个互动、探究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有意识地注意为学生说真话搭建平台,同时注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这个话题会因“学生参与”而更灵动。再如“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一环节,老师告诉学生,小篆到隶书的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知识点老师是通过“讲授”来传输的,然而这个知识点背后隐藏的情感目标只通过讲授是不能令学生达到的,如果老师能抓住这个细节让学生自己去写一写这两种字体,学生会有更直观的感受,才能真正感受到汉字演变中凝聚了祖先的智慧,从而达成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