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师培训

2014新教师培训:《爱与责任》问题及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12-01

 

《爱与责任》问题及建议

第七组  问题1

唤醒被爱的感觉,

打开心门让爱涌出,

请觉察这是爱吗?

头脑问心回答,

回归自心体验被爱与爱。

就像一套模式。似乎人类历史上最困难的问题——关于人们内心情感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可是说起来快言快语,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作为一个新教师,尤其是插班的新教师,刚进入一个已有很多既定制度和隐形规则的集体。如何较快的适应这个集体(不管是集体中合理的还是不那么合理的),是每一个入职适应期的老师最先考虑的问题。幼儿园有存在了十几年的时刻表,有老教师手把手相传的“幼儿园条例”,有不同风格领导的个性化管理。在新教师这里,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吸收、顺应、遵守,或许这一段时间是对的,下一段时间又会有完全相反的结论。照做就可以。因此,当我看到眼前的孩子正在不亦乐乎的摆弄地上的碎纸的时候,头脑中的时刻表会告诉我,要收了。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做该做的事情,万一遇到领导推门听课,“你一个新教师,初来乍到,不要搞什么标新立异的东西,能够把该做的做好的可以了。”我的眼前不再是活生生的幼儿愉快的、专注的玩耍,而是那既成事实的时刻表,是可能存在的因为违反了制度而受到的领导的批评。

这是爱吗?这真的是爱吗?

因为爱孩子而选择幼儿园,却做着不爱的事情。

这不是爱。

陈益老师以一种对话的方式与我们探讨这样的两难问题。“你在恐惧什么”,毫无疑问,压力山大的社会谁不恐惧卷铺盖走人。随即便有了前面说的类似于公式一样的步骤。“方法我说了,你收到了吗?

我想说:我收到了。没用的,说说就好了。

要找理论一口气可以说一大箩筐,关怀伦理学、儿童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具体到每一个幼儿,每一次互动,每一日生活,谁可以理直气壮?

适应,重构,而后尽力趋近。

小七组  周玉立 13770766527

不晓得对于问题和建议的总结用这样的方式是否适宜,如果不符合要求,烦请致电告知,立作修改。感谢!

第一组  问题2

在一年级遇到了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怎么办?

回答:咱们今天说的是爱和责任。你要反省自己爱他了么?给他爱了吗?你给出的爱是孩子们想要的爱吗?我现在把方法告诉了你们,现在你认为察觉到应该怎么去爱学生了吗?

                                         第一组  狄强龙

第四组  问题3

陈老师在讲座一开始就和我们分享了她理解的“责任”与“爱”。

陈老师说道:“承担责任是入职的起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享受着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带给我的乐趣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又那么地信任、喜欢老师,老师应该竭尽全力地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着想,对我自己而言,我希望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陈老师又通过事例说了很多种爱,“无我之爱”、“慈悲大爱”、“自私的爱”等等,其中给我触动和启发最大的是这样一句话:“爱是非选择性的,就像太阳也是非选择性的一样,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沐浴着你,又给你无尽的自由。”首先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老师同等的爱,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得到老师表扬、欣赏、鼓励的权利,那么作为老师,我做到给孩子平等的呵护了吗?我会不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我对某个孩子的偏爱,这样的做法是否会伤害到其他孩子的自尊呢?

再说说自由,孙瑞雪老师也曾经提到过要为孩子营造“爱和自由”的氛围,可是在我看来,爱和自由的度很难把握,爱和自由、责任有时候真的很矛盾。以我们班一个孩子为例,他长期和爸爸生活,爸爸脾气不好,总是打他,这样的环境导致他自控能力很差,行为没有规矩,老师说话也常常不听,上课的时候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还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想要给他更多的关怀和爱,因为我知道长期缺失妈妈的温暖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可是我该怎么给他自由呢?当他影响课堂纪律,甚至导致老师无法继续上课时,我如果不给他相应的惩罚,一味地给他自由,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不是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吗?另一方面,我过多地给他自由,是不是会助长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使自己的言行更加骄纵?

当我在课间把这个孩子的故事说给陈老师听时,她首先问我,你觉察了吗?你在谈论这个孩子、管理这个孩子的时候真的做到抛开了你的期望、你的需求等等的一切,真的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理解他、接纳他了吗?我承认我没有做到,每次我看到这样他这样的表现,我更多的是担心我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同时我在乎的还有领导、师父、同事的看法,以及我们这个班的班级氛围。

因此,陈益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当你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抛开你自己的需求,用心去理解这个孩子,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是他渴望被关注?还是他缺乏安全感...觉察了之后,你就会慢慢地开始接纳他,并采取措施帮助他。陈益老师还建议我,可以向学校更加专业的心理老师寻求帮助,在课下多给他一些关爱,多和他聊一聊,慢慢地引导、帮助他。虽然以我现在的经验我很难参透陈益老师说的“觉察之后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的做法具体是什么,但我学会了一点,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关注自己,当我们真的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也许我们会更加理解孩子,也就不会那么冲动、发火,既伤害孩子又影响自己的情绪。

非常感谢陈益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多启发。

最后,我想用讲座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自我中心的活动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与君共勉!谢谢!

                                       第四组    陈卉

第四组  问题4

提问:陈教授您好,首先特别感谢您为了开了爱与责任的讲座,您也肯定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精心准备这次讲座,但是听了这么久,关于您说的爱与责任,我有几个问题想向您咨询。第一:您一上来就在给爱下定义,您把您从业二十多年,所体会到的爱来传递给我们,或者说是灌输给我们,而我们所理解的爱您又说不是那么准确。我本身是一名科学教师,科学将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而您的讲述过程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填鸭式教学,我们理解的爱与您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必定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第二:今天的讲座偏理论或者几乎全是理论,而对于我们一线的新教师来讲,我们的武器库亟待充实,需要的不是理论而是经验,假如真的是考试的话,我想我们的理论知识可以写满满一大张纸。第三:陈老师刚刚提到让花成长为花,让蝴蝶成长为蝴蝶,那么我想问的是让狼成长为什么?让狼也成长为狼吗?让孩子成长为什么?性本善的孩子成长为善良的人,性本恶的孩子难道要成长为凶恶的人吗?当然这里面的恶指的是刚开始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孩子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以上是我对今天的讲座提出的三点问题,请陈老师解答。

陈老师:我的教龄可是没有四十年的。第二个问题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理论的重要性。要把你的爱传递出去,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理论最终能够指导实际,指导你怎么去爱你的学生。第三个问题性善性恶论,自古争论到现在,一直没有定论,我只能说用自己最大的爱去唤醒孩子心中的那片净土。

                                              第四组   沙作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