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金陵春意浓,教师研修正当时。3 月 21 日,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职初教师专业成长”专题培训活动,全区近三年入职的教师齐聚一堂,在江苏省教育报刊总社《小学生数学报》主编张彩萍专家的引领下,共同探索从教学规范到研究启蒙的成长路径。
本次培训立足“启航·筑基:从规范养成到研究启蒙” 的主题,张彩萍主编通过提出“教师为什么要写论文”“教师写作中的典型问题”“教学如何写出一篇好论文”三大核心问题,结合职初教师现阶段的发展需求,采用“理论阐释 + 课例解析”的立体化培训模式。
在阐释教师专业写作的价值时,张彩萍主编以伯林纳的 "教师五阶段发展理论" 为框架,生动解析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进阶历程。她指出,专业写作不仅是教师突破 "胜任阶段" 瓶颈的阶梯,更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有效路径 —— 通过系统性梳理实践经验,教师能够将碎片化思考转化为结构化认知,在 "预设 - 实践 - 反思 - 重构" 的循环中形成教学智慧。卓越教师的成长绝非偶然,而是在课堂深耕与理论建构的双向奔赴中成就的。张彩萍强调,教学不能止步于 "上好一节课" 的技术层面,更需要通过持续的专业写作进行理论淬炼,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教学主张。她强调新教师一定要以教育实践为根基,通过专业阅读拓展视野,依托反思研究提炼规律,借助专业写作凝练思想,在专家引领中突破认知边界,经由同伴互助实现协同发展。这种螺旋上升的成长模式,既破解了青年教师 "研而不深" 的困局,也为构建个人教学理论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在剖析新手教师学术写作瓶颈时,张彩萍主编精准提炼出七大典型症结:其一,功利化取向突出,部分教师为职称评审仓促成文,忽视研究对教学的真实反哺;其二,选题存在 "大而空" 或 "小而碎" 的失衡现象,缺乏聚焦真实教学痛点的精准切口;其三,研究视角同质化严重,多重复既有成果而鲜见创新突破;其四,经验总结停留于表浅叙事,缺乏理论框架的深度淬炼;其五,行文逻辑松散,存在 "数据堆砌"" 观点模糊 " 等表达硬伤;其六,格式规范意识薄弱,文献引用、图表标注等细节失范;其七,过度依赖二手资料,原创性论证明显不足。
针对这些写作迷思,张老师提出 "三重提炼法" 破解路径:首先要 "去粗取精",通过教学日志深度复盘,筛选具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其次要 "去伪存真",运用课堂观察、学生访谈等实证方法夯实论据链条;最终实现 "由表及里",借助教育经典理论构建解释框架,将碎片化经验升华为可迁移的教学智慧。
在讲述如何写好一篇论文时,张彩萍编辑提到了写作是70%的准备+30%的写作。她强调教师写作前需要做好三点准备。其一是要注重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教师要学会打磨自己的课堂,打磨自己的教育人生。其二是反思研究,反思研究是通往职场的幸福治理,教师的研究要回归本原。其三是阅读,阅读会让论文写作加湿,并且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张老师推荐教师可以阅读一些教育理论著作,学科专业著作,教育专业报刊,社会人文著作等。
最后张彩萍编辑在实操层面,系统拆解写作全流程。首先确定选题,选题的起点和方向,学会用凝视的远光发现问题,怎样的问题值得写,以及如何提升选题的价值。继而构建资料库:个人教学案例库、中外文献数据库、政策文件解读库。接下来是积累对比数据,最后通过搭建 "问题 - 归因 - 策略 - 验证" 的逻辑链条拟定提纲,进行论文创作。
最后,张彩萍主编用于永正教师的话勉励大家:好文章都是“做”出来的。好教师,上好课,会思考,会感受,向名师靠拢。(金陵河西学校 刘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