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上午,以“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建邺区、栖霞区联片教研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山路分校举行,此次旨在研讨如何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活动由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和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主办,活动分初二和初三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
首先是马晓燕老师给大家呈现了《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跨学科实践活动课。马老师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相关的预习任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马老师课堂教学语言亲切,基本功扎实,以电冰箱为载体,从电冰箱的前世今生和物态变化角度,帮助学生了解电冰箱的原理;整节课以保存美味,创造美味,分享美味为主线,把物理与生活、美味充分融合,体现了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充满物理。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了解冰箱内部的温度分布特点,引领学生基于实际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自己动手操作下,每位同学都收获一枚冰淇淋,把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引向高潮。
阎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别样的《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节课,本节课让学生以“电路设计师”的角色进行任务驱动。首先是组装电路:学生在展示、交流、讨论中,观察不同电路的特点,并从用电器连接方式进行分类,建立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概念。接下来改进电路:通过探究并联电路开关在不同位置的控制效果,提出并联电路的“放置开关”的改进意见。然后是列举电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例,学会判断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方法。最后是设计电路:通过设计并检验电动车“转向灯”的控制电路图,从而深化对电路连接方式的识别与应用。阎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引入贴合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生活,充满亲切感;整节课环环相扣,引领学生不断深入研究串联与并联,思维进入高阶水平。
栖霞区的范磊老师同样呈现了一节《用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的精彩展示课,范老师通过视频及讨论,引发思维冲突,了解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然后通过实验设计及测量,知道冰箱内温度的分布特点。接着通过自主学习及观察体验,初步了解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最后通过讨论及操作,知道影响液体凝固点的因素,认识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栖霞区的徐敏慧老师通过帮小明家设计电路的对比和分类,知道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接下来通过对小明设计的电路的判断及质疑,逐步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最后通过对表决器的设计及连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的研讨环节,南师附中新城集团校的邓军老师、金中仙林分校的陈老师、栖霞区的王春燕老师和邺城路常忠权老师从课堂教学设计与作业设计的角度分享了学习经验与自己的思考。邓老师从上课流程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并强调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陈老师从教材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教学活动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认为两节课都来源于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引导性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有提升。王老师认为:两节课的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作业设计的优化,前置作业让学生带着准备来上课,提高了课堂效率,拓展性作业开拓了学生视野。常老师充分肯定了两节课情境创设巧妙,主线清晰,课堂注重学生思维培养。两节课都展示了物理的前瞻性,注重实践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本次研讨活动的最后,陈玫老师和蒋新老师一致认为四节课设计环节精炼,作业设计合理、丰富;都强调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对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通过《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和《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两节课的作业设计实例,希望课堂教学基于实际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马晓燕老师在上课

阎冬老师在上课

范磊老师在上课

徐敏慧老师在上课

陈玫老师点评

蒋新老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