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刚出生时虽有种种不同,然而大抵是相同的。饿则哭,喜则笑;看到东西总要伸手去拿来,甚至放到嘴里咬下。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有的会怕猫怕狗,有的则天不怕地不怕;有的身体强健,有的身体孱弱;有的意志坚决,有的柔软;有的学习好,有的学习差;有的知识丰富,有的知识匮乏;有的体恤别人,有的专顾自己。推其原因,不外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及教育之好坏而已。
若从小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虽生来怕狗怕猫,到大来也终会无所畏惧;虽生来不甚强健,到大来也会健健康康。若家庭教育不好,孩子生来不怕动物,大来也会怕的;本来身体强健的,到大来也会瘦弱的。
至于知识丰富与否,学习好坏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完全起着决定作用。
父母要教育孩子,就要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则按成人的标准来教育孩子,只会适得其反。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孩子的七个心理特点,供父母参考学习
1.小孩都是喜欢游戏的
凡事当做工作做就是痛苦的,当做游戏做就是快活的。成人尚且如此,何况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呢?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的全部,孩子是通过游戏来体验生活,发现自己。捉迷藏,玩滑板车,拍皮球,玩沙子,玩水等,总体来说,孩子是好动,以游戏为生命的。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历,多学识,多思想。
父母不仅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更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玩具。好的玩具是活的,比如篮球、足球,积木等,好的玩具能启迪智慧,强健身体,培养性情,但坏的玩具不仅危险,并且容易束缚孩子的思想,单调而乏味,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买玩具,而不能喜欢什么就买什么。
2.小孩都是喜欢模仿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模仿对象,若父母举止文雅,孩子也会文雅;若父母言语粗鄙,孩子的言语也会如此;若父母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那孩子几乎很快就会成为下一个你。
孩子的天赋遗传自父母,孩子的环境及教育也受限于父母,前者不可更改,后者却大有可为。父母养成好的习惯,做出好的表率,孩子自然能从父母身上模仿习得。
3.小孩都是好奇的
孩子生来就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他常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个东西从哪里来,哪个东西怎么做的;这个东西为什么是这样的”。
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
若孩子不好奇,就不会与事物接触,不与事物接触,那他就不会明白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看到冰块,不好奇,他就不知道冰是冷的;看到汽车他不去多看看,多摸摸,他就不会明白汽车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好奇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4.小孩都是喜欢成功的
小孩子是很喜欢做事情的,而且很喜欢把事情做成功。因为事情成功,不仅可以让自己觉得更有趣味,也会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赞许。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这种心理,但也不能仅仅是为了获得赞许而去做事。
孩子做事不能太难,太难孩子做不成功,下次就不愿意再做了。反之,孩子不仅能获取成就,也更有自信,做成功的事情越多,孩子的自信力就越强,自信和成功就会互相作用。
5.小孩都是喜欢户外活动的
随着孩子成长,孩子会越来越喜欢户外活动,终日在家就会不高兴。成人还喜欢周日出去转转,假期出去旅游,何况是孩子呢!
户外活动来自于我们的基因,不仅能放松身心,也能从“大自然”中学到很多知识,“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活教育。
6.小孩都是喜欢合群的
二岁时孩子们就要和同伴一块玩了,到了四五岁,这种现象就更强了。假设没有同伴,孩子会觉得孤苦不堪,有时候孩子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同伴,一起睡觉,一起吃饭,那他会非常开心,虽然偶尔会有争执,但总会很快忘却。
到了十岁左右,孩子更是成群结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群体。
父母要注意孩子所在群体对孩子的影响,优秀同伴的影响有时候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7.小孩都是喜欢称赞的。
一般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
积极的鼓励永远比消极的刺激来的好。
贞贞的妈妈总是说她这里做的不好,哪里做错了,人家谁谁谁和你一样大,但比你做得好,贞贞做对了妈妈也很少鼓励,感觉这是理所应当。妈妈的本意是启发贞贞做的更好,激发贞贞的学习兴趣。哪里知道贞贞非但没有改进,反而愈演愈烈,妈妈见她还是做的不好,继续用消极的方法刺激贞贞,就这样一直恶性循环了。
豆豆的妈妈看到豆豆在打扫地面,就不断夸奖豆豆,不久之后,豆豆就能把地面扫的非常干净了。学习上,妈妈也一直鼓励豆豆,豆豆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
孩子的心理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父母不能生搬硬套,要多观察,真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才能因材施教。
不能拿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