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等目标。疫情让孩子们开启了居家模式,为了让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体验在劳动中获得的成就感,练湖幼儿园特为您送上一份幼儿居家劳动指南,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吧!
1.“被需要”感,认可自己的存在价值
2.控制感,自己是安全的、有能力的
3.独立生活,今后幸福感的来源
4.发展认知能力、促进记忆和思维能力
5.健全人格心智,培养自尊心、自信心
6.缓解焦虑,内心更专注平和
小班(3岁—4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很好控制肢体,可以平稳拿汤匙,端起小杯子喝水。好奇心也萌发,喜欢模仿家长做简单的家务。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1.在洗漱台配备小板凳,让孩子选择颜色和图案,让孩子更喜欢参与其中。洗漱时可以念孩子喜欢的儿歌。
2.教孩子穿脱衣服、鞋袜,并能认识衣服的正反面,尝试叠小件衣服。孩子可能在穿脱衣物时动作比较慢,因此可以把每天穿脱衣物的时间预留得更长一些。
3.鼓励孩子自己把衣服、鞋子放到衣柜、鞋架上,并当家里的小小监督员。
4.提供一个洗衣筐,引导孩子将脏衣服主动放入洗衣筐,不乱扔。
5.做家务时,让孩子参与进来,如拿帕子擦擦桌子椅子,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给植物浇浇水等。
中班(4岁—5岁):成为大人的小帮手
这阶段的孩子动作协调能力、平衡力、手指的灵活度和精细度都有所提高。如果成人懂得放手,让孩子尝试和感受的话,你会发现多了一个“小帮手”,并且为此自豪。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1.孩子会对整理床铺特别感兴趣。因此,睡觉前引导孩子自己整理床铺,做入睡前准备,但由于被子可能太大,家长可以适当帮忙。
2.和孩子商量和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物。
3.吃饭前让孩子帮忙摆放碗筷,吃完饭将碗筷主动放入洗碗池。
4.让孩子参与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擦桌子、扫地、择菜、洗水果、喂宠物等。
大班(5岁—6岁):主动承担、喜欢合作
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不管是劳动中还是其他,他们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了合作意识。他们已经能够按着大人给的安排计划完成任务了。他们愿意通过有规则性的活动来充分体验规则,建立规则,并共同遵守规则。此外,他们对时间的概念也有了基本了解,初步建立时间意识。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1.让孩子尝试在晚饭后清洗碗筷,父母可在一旁给予指导。
2.引导孩子将玩具桶或收纳箱(盒)分类编号,如此将玩具收起来时,简单、不占空间,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如拼图、积木等小型组装玩具,可用数字在背后编号或用贴纸贴。
3.给孩子提供小凳子或小盆子,让孩子尝试清洗自己的小袜子和小内裤。提前告诉孩子要小心水洒出来哦,如果地上弄湿了请孩子自己拿拖把清理。
4.吃饭前请孩子协助自己将菜端上桌。
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时,首先需要先了解幼儿在劳动方面的能力和特点,才能够让劳动发挥出教育的作用,而不是三分钟热度、体力式、任务化。提供给幼儿的劳动教育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超出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的劳动教育,难以有效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劳动主要是幼儿通过身体或体力活动,达到服务自己和他人的目的,本质上是幼儿主动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们并不太在意劳动的结果,而只是对过程很感兴趣。在幼儿那里,劳动带着自由、自主、愉悦和创造的属性,彰显着游戏的精神和态度。
1. 让孩子意识到家庭责任
爸妈应该让孩子知道,家务活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事。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尽可能地出份力,帮彼此分担。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才更愿意付出,越来越具备责任感。
2. 尊重孩子,给予孩子选择权
如果孩子不喜欢做家务,不要生硬地强迫。爸爸妈妈可以邀请孩子开个家庭会议,制定家务活分工清单,让孩子选择其中一两项。
3.把任务具体化
一个模糊的指令,比如“把这收拾干净”,会让孩子困扰。把一个任务分拆成一个个具体的步骤,这样他才会确切的理解家长的要求。
4.保持耐心,多夸奖孩子
孩子一开始做家务很可能比较粗糙,但此时不应该太苛刻。给予孩子一些积极的鼓励会让他更有动力。而且鼓励不应只停留在“你真棒”,而是表扬孩子具体做了什么。
如果爸妈总当着孩子面抱怨家务活又脏又累,孩子肯定不愿意做家务活。多传递积极的情绪,潜移默化中就会影响孩子。尤其是爸爸,如果总是推脱偷懒,会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
6. 给孩子一些新的挑战
重复做某件事,孩子会容易感到乏味。所以偶尔妈妈给孩子一些新的任务或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孩子反而会觉得新鲜,这也可以锻炼到孩子,让他不再畏惧挑战和失败。
都说懒妈妈容易养出勤孩子。妈妈若能偶尔示示弱,向孩子求助:“可以帮下妈妈吗?”孩子反而会更有自信和责任感,主动帮妈妈分担。
8. 更多样地奖励孩子
当孩子完成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家长可以通过奖励孩子做一些他喜欢的活动来激励孩子。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参与劳动,让每次劳动都有所收获,在劳动中学会感恩、珍惜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