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读书心得体会
南京市建邺区南苑幼儿园 孙欢欢
《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这本书,我认为它基于“活教育”的理念,以“一日活动皆课程”为行动支撑,将儿童摆放在课程的第一位。在幼儿园的工作中,在每一次和孩子们好奇的探索中,我了解到。
一、什么是课程故事?
对于学期阶段的孩子,什么是课程故事?我觉得可以是某一个习惯的获得,是某一次神奇的发现,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与孩子兴趣需要相关的一切。张俊园长说:“课程故事不是课程本身,它是对课程的叙事,更是对已经实施的课程的反思。”我们和孩子去探究的过程,可以是曲折的,是不完美的,但一定要是真实,可以获得经验的。
二、怎么开展课程故事?
这本书的目录很有趣,它用图片的形式直接展示了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开展的不同课程故事,引人入胜。虽然他们的切入点不一样,有的围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的探索食物的秘密,有的在光影里绘画,还有的在泥土地里迎接大地的礼物。但是,他们的出发点都一样,以幼儿先行,教师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推动课程的开展。
三、从课程故事中会收获什么?
案例《萝卜地的故事》,看到题目显然是关于种植的课程,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课程。但是在阅读课程故事时,我发现,这个故事有些不一样,首先孩子们种植了四种不同的萝卜,方便孩子在过程中观察、对比、探索不同萝卜的生长状态,是科学经验的积累。同时,教师会细心地观察孩子的反馈,及时进行引导,让五大领域进行整合。比如,炎炎的小诗,教师及时鼓励,并激发其他幼儿的创作热情,调动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自制晾衣架》,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在案例中,孩子们从制定方案到实施调整到,接着检验讨论,然后改进,最后投入使用,是一个完整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从真实问题出发的STEM活动,教师在其中一直扮演着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孩子们不需要的时候,教师就静静地在一边观察,孩子们出现困难了,教师鼓励、引导、提供建议等方式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拓展思路。所以,在课程开展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
《看得见的儿童,找得到的课程》这本书让我懂得:在推进班级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多听多看并选择合适方式取舍,充分体现尊重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深入观察幼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激励幼儿去主动学习,同时也让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