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父母的语言》,感悟很多,读这本书最初的想法是希望找到和家里小家伙更好的对话方式,但是读下来这本书带给我更重要的价值是给我的职业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学习到了怎样和幼儿园的孩子对话。那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如何去给孩子构建一个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呢?书中推荐了3个原则,我觉得帮助很大,构建丰富的语言环境,不需要我们从忙碌的工作中挤出大把时间。无论平时多忙,都可以将3T原则融入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1、共情关注
通过阅读我意识到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时机成熟,可以和孩子讨论。即使孩子太小无法理解,也可以及时的对孩子做出回应。
这是通过老师的语言来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
比如打人坐在毯子上,朝正在玩积木的宝宝,微笑,并拍拍身旁的毛毯。宝宝扭过头看了看,继续玩起自己的积木。而有些老师发现孩子对积木感兴趣,就会坐到宝宝身边陪他一起玩积木。
共情关注的核心是老师的积极回应。共情关注的3个步骤是:观察、理解、行动。
2、充分交流
交流要求多跟孩子进行交流。不只是零星的单词,关键是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使用它们。
可以讲述日常活动,宝宝要尿尿了,妈妈抱你到小马桶,上马桶要脱小裤裤。尿完了,妈妈给你擦擦屁屁,好啦,穿上小裤裤可以去玩啦。宝宝这次没尿裤子,真棒!
在给孩子交流时,少使用代词。比如宝宝你去哪儿帮妈妈拿来那个,孩子就迷糊了,你说的哪个和哪个啊。也不利于孩子掌握词汇。
脱离语境的交流,比如可以和宝宝聊聊今天干了什么。带孩子白天去游乐园,坐小火车,捞鱼、坐船,坐木马等。结果睡个小觉过后孩子只记得抓鱼,其他的都没想起来。给宝宝看两眼相片,干过啥就又都想起来了。
充分交流还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言语扩充、言语支架。比如孩子说宝宝困,你可以回应,宝宝累了,困了,想睡觉了。
言语扩充是在孩子现有的词汇水平上,帮助他们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需要增添一些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短语来达到扩充的效果。
比如,“这个冰淇淋的味道不错”可扩充为“这个草莓冰淇淋太好吃了,但真的好凉!”
言语支架就是在回复上增词。当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最好回复孩子两三个词。
3、轮流谈话
要求和孩子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在互动中,老师和孩子都要积极参与。如何实现轮流谈话呢?必须共情孩子的兴趣,和孩子充分交流。无论是父母或老师发起的互动还是孩子发起的,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开放式的问题能够完美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只需将“怎么办”和“为什么”抛给孩子,就足以让他们开始思考,大脑飞速旋转,在组织语言输出。最后,孩子会抛出一连串的话语、想法和鬼主意来当作问题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