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时候》读后感
有幸读到《小时候的时候》刘晶波老师的著作。这是一本因爱而生的专业书籍,也是一系列以情动人的教育叙事。本书主体部分是刘晶波老师在养育核桃和瓜瓜的过程中的小故事,外两篇是与其他幼儿相处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笔调时而风趣幽默,时而感性动人。在故事的叙述中也不乏对幼儿的观察、发现与思考。刘晶波老师将生活情境的深描、儿童行为语言的记录、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理论的运用很好地融汇为一体,用专业的视角带领读者一起走近幼儿,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更在书中与我们探讨、为我们解答了如何培养幼儿的若干问题。
通过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为妈妈那种“细腻、温柔、智慧、敢想、乐学”的妈妈对孩子的爱。作者写实且具有很强的亲情抒写有感而发。在书本中,从大宝核桃的到来,家里的生活都围绕着核桃去阐述,在生活中的点滴记录。妈妈的付出体现了对孩子的爱与陪伴。并在孩子成长陪伴中,不断地去收集、了解儿童世界,走进儿童的心理、以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在二宝瓜瓜的到来,家里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到核桃接受了有“弟弟”的事实,真切的感受到作为妈妈的不容易,以及妈妈最后让“姐姐接受自己的身份”时的教育方式,智慧巧妙地的化解了。
故事中妈妈一直用自己的学习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阐述孩子之间的趣事,记录核桃和瓜瓜的日常。甚至瓜瓜第一次说话时,核桃因为受了委屈。写到这里时,我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也会一样的惊喜。面对瓜瓜从来不开口表达自己却为了保护姐姐,大声的完整说出一句话,奋力的去“保护姐姐”的心情。作为父母,感受到血缘的意义。让姐姐意识到“被保护”,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些故事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笔调时而风趣幽默,时而感性动人。在故事的叙述中也不乏对幼儿的观察、发现与思考。刘晶波老师将生活情境的深描、儿童行为语言的记录、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理论的运用很好地融汇为一体,带领读者一起走近幼儿,聚焦主人公的年龄特征,通过对比、演绎打开教师真实的记忆和逻辑,引导教师着手自己的观察、分析、写作、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最终促成教师专业的成长乃至生命的感悟。
儿童教育不是随心所欲的把孩子教成怎样,而是支持这个生命行走的一段路程。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用自己生命的亮度、力度去感染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体,“无条件的欣赏和接纳他,让他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与责任。秉承“在爱与尊重中成长,在快乐参与中体验”的理念,我们也将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让我们的爱从“看见”而生,因“了解”而升华!
熊雅雯
202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