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工区剪纸“叶子”
南苑幼儿园:陈平
案例描述:
美工区的剪纸活动又开始了,陈跃垲和几个小朋友高兴地拿起剪刀剪细细长长的“面条”。这时陈跃垲把一张没有剪好的“面条”拿给我看,他高兴的大喊:“陈老师,快看快看,我剪的‘面条’像不像树叶?”我点点头笑着告诉他“真像啊!你再试试看你还能剪出其他不同的叶子吗?”他高兴极了,在那儿一边想,一边尝试剪出不同的叶子,一边开心的自言自语起来。过了一会儿陈跃垲小心翼翼地拎起了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走到我身边,一边介绍一边得意地对我说:“陈老师,你看,这是枫叶,这是梧桐叶,这是银杏叶,这是白杨叶、、、、、、”我很诧异的看着这团乱糟糟的纸片,没想到小朋友竟然认识这么多的树叶,他知道树叶名称,但是不了解树叶的特征,由于年龄小,小手无法准确的剪出各种叶子的形状。我看了之后,认真地对陈跃垲说:“你的叶子为什么都长一个样子啊?你仔细想一想梧桐叶和白杨叶是一样的吗?它们没有区别吗?”他立刻凝神,若有所思,“再来一次吧,这次剪个漂亮的梧桐叶给我看看吧!”我用期待的口气鼓励,“你一定可以!”他高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再次兴致勃勃地研究起他的“树叶”。忽然,其他小朋友惊喜地叫了起来:“哇,好漂亮噢!这个梧桐叶好像啊!颜色也好像啊!”于是,许多小朋友一起围着他的作品。我走过去抚摸着他的头说:“陈跃垲,你的梧桐叶怎么剪出来的啊?”陈跃垲兴奋地说:“我想了想梧桐叶是橘色的,我就用橘色的来剪,没想到剪得这么像!”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我忍不住夸奖到:“陈跃垲真能干,开动小脑筋就能剪出这么漂亮的叶子了,你再去试一试,想想其他叶子的颜色及形状。”于是他又去继续探索剪叶子的方法了……
案例分析:
有了一定的剪纸经验,已经学会了用剪刀的方法。陈跃垲年龄比较小,动手能力不是很强,但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活动中,陈跃垲把原来限定的“面条”剪成了“叶子”,连他自己都为此惊讶,同时也非常为自己探索出来的成果感到很兴奋!这对于他来说的确值得赞许。这时的他不仅有一种强烈的因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更期望能够立刻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许,于是他向老师表现出发自内心得到认同的渴望。孩子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他所在的生活环境熏陶,父母与老师的引导。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功感,必定有了自信,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从此,我不再硬性规定让幼儿去剪纸,而是抓住一些良机,引导幼儿,让他们在剪纸过程中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剪纸的乐趣,对剪纸也充满了自信。渐渐地,孩子便会在剪纸方面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案例反思:
我们班的特色课就是剪纸活动,在平时的活动中,孩子们常常会做出很多不一样的作品。让幼儿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在游戏中教师不是教给幼儿剪纸的技巧而是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己去观察发现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当然,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积极探索出方法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他们再探索出新的方法并且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自己更多的观察机会。无论孩子最后能够拿出一份什么样的作品,老师要能在这份作品的创作中及时捕捉到孩子的“成长需要”。要关注个别幼儿,剪纸活动不适合开展集体活动。因此,老师在进行小组剪纸活动中,能够很好的去关注个别幼儿,让他们树立自信,获得成功的快乐与满足。思维的引领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一名幼儿的进步,便是老师此次活动的成功。下次活动再来指导另一名幼儿,不要急于求成。老师要做一名旁观者。在进行剪纸活动的过程中,当幼儿出现困惑时,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的解决方法,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加入到活动中来,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答案。这样的过程,孩子乐于参加。他们不仅从中获得了自信,同时在口语表达、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培养。幼儿在剪纸过程中,都有一幅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老师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及时的将他们的这类作品在班上展出。这不仅对幼儿本人是一种激励作用;对其他幼儿来说,也是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对老师来说,可以将这些作品归纳整理,以便开展下一次剪纸活动,确立恰当的目标。
理论依据: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渊源于民间的美术活动,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能充分表现当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也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时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同时也促进幼儿在大自然、大社会、生活中、学习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充分挖掘生活情趣,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要想使幼儿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想、动手作,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剪纸兴趣。让幼儿高高兴兴地投入剪纸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而在幼儿剪纸活动中,吸取了我国民间剪纸的传统方法,从幼儿思维的发展规律出发,从简、从易,将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运用到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进行剪纸活动的实践,让幼儿逐步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并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孩子的独创性,从而促进孩子整体审美能力的提高。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一点: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或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对幼儿来说,在剪纸中如同他们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一样。他们更注重“实际的存在”而不仅止于表现“可视的存在”,以至于在儿童剪纸作品常出现一种透明状的表现手法——移花接木法,有很多还是新鲜的事物,我想孩子们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用意,教师就应该尽可能的承认他们。幼儿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幼儿对民间剪纸活动的实践,还是创造力培养都应把握这一时机,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它们更大的作用。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各项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引导和渐进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