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输赢,不做“输不起”孩子
南京市建邺区南苑幼儿园 晏紫
一、案例背景
每学期的幼儿自理能力比赛是我园的特色,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自理能力还能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进入中班,班级幼儿对于比赛的胜负有了初步的意识,并持有不同的态度。案例中的幼儿非常看重比赛结果也侧面反映了幼儿自身的性格,引发我更多的思考并将侧重点放在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
二、案例描述
本学期初幼儿们开始在家学习叠被子的技巧,经过两周的积极准备,幼儿自理比赛初赛终于在班级中展开了,考虑到比赛时长较长又不能影响幼儿正常的一日活动,比赛分三天进行完毕。涵涵从初赛脱颖而出,从比赛表现看孩子对于这次比赛非常认真,复赛开始前我对其进行了鼓励:“涵涵你在家认真练习了是不是?”涵涵点点头:“对!我每天晚上都练,我想进决赛!”我第一次意识到涵涵对于胜负已经有了自己的态度:“好!老师相信你,加油哦!”
复赛名额只有6个,很可惜涵涵没有成功晋级,我本以为涵涵会因为比赛的失利而沮丧,但是涵涵只是拉着我说:“老师,我回家再努力练习,能让我参加决赛么。”面对孩子这么渴望的态度,我不禁有些心疼,相较于其他幼儿她面对比赛的态度已经非常认真了,发挥出了自己最好的成绩。但是竞技就是残忍的,孩子现在无法理解,她只会觉得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无法达到想要的成绩。我看着涵涵的眼睛认真地说:“你已经表现得非常棒了,老师知道你非常认真,但是这次比赛每个班级只能选6个小朋友,我们下次比赛继续努力好不好?”涵涵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决赛的日子来了,孩子们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近比赛场地,参赛幼儿们也在作者最后的准备。比赛正式开始,场上热火朝天的进行着,突然我们班级的方阵里传来孩子大哭的声音,我看过去是涵涵哭倒了在了保育老师的怀里。因为我在主持比赛,只能先由保育老师进行安抚。但是很明显再多的安慰也抚平不了此刻涵涵的难过,一直到结尾环节涵涵还在抽泣。比赛结束后我来到她身边将她抱在我的怀里:“涵涵是在难过没有参加决赛了么?”听到我说的话涵涵又忍不住哭了起来:“我为什么不能参加比赛,我也想去比赛。”我拍了拍她:“老师知道你很想参加,但是这次只有6位小朋友可以参加决赛,所以老师只能选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们参加,但是这不代表你的表现不好,是不是?”涵涵停止了哭泣,但是并没有回应我,我继续说道:“从初赛开始你的表现就让老师很惊喜,老师才发现原来我们涵涵这么厉害呀,但是涵涵你看,所有的比赛冠军有几个呢?”涵涵轻轻的说:“一个。”我见她愿意回应我了乘胜追击的说道:“对呀,冠军、亚军、季军都只有一位,但是有那么多那么多人参加比赛,所以得到名次是很好地,但是老师觉得比赛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表现。这次你的表现就很好,你都进入复赛啦,比起小班的涵涵已经是非常非常大的进步了,比赛结束你也会了叠被子又学会了本领,难道这不是很开心的事情吗?”涵涵看着我:“以后我自己的被子就可以自己叠了!”我笑道:“对呀,这次没有参加决赛,那下次我们再努力练习,争取下次参加,如果下次没成功,我们就下下次再来!”涵涵晴转多云:“还有下下下次!下下下下下下次!呵呵呵。”
孩子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但是我并没有觉得事情就到此结束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幼儿健康正常的关键。所以我挑选了《输了,也没关系》这本绘本,在共读绘本时讲给孩子们听,通过小马布瓦的故事,让孩子们跟随布瓦一起体会期待、紧张、失落、重新振作的情绪体验,理解比赛的意义,知道进步、热爱、坚持远比比赛更重要。
三、案例分析
孩子的性格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与涵涵家长以往的沟通经验来看,因为父母工作忙碌,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周末才能与父母相聚。所以不管是父母、长辈还是孩子本身都有“补偿心理”,父母因缺少陪伴会在有限的陪伴里无线满足孩子的要求;长辈本身就有隔代亲的情感因素在,导致对孩子也是尽量满足;而孩子本身处于这样的生长环境,习惯了被捧在手心里的生活,也就对于偶尔的不如意会情绪低落、发脾气,慢慢变成“输不起”的孩子。
但从涵涵小班到中班的成长来看,幼儿已经从刚入园时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慢慢转变为愿意分享、尝试换位思考的孩子,这无疑不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所以这次事件涵涵的情绪更多的反映出的是幼儿积极向上、追求优秀的学习态度。日常的集体活动时幼儿也积极发言,不管回答的是否正确也不影响她下一次举手,证明幼儿时可以接受错误,但为什么到了比赛时就无法接受呢?我分析原因后得出,比赛与日常活动在幼儿心中的存在意义不一样,比赛相对更正式,代表班级参加,具有日常活动无法替代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幼儿在准备过程中积极练习,认真对待,不管是自身或是家长一定是对参赛结果有很高的期待,慢慢幼儿就潜移默化的决定自己一定能拿到好的名次。
接园时我与家长也进行了简短的沟通,一方面在家长面前肯定了幼儿的努力和表现,让幼儿真正的明白老师的态度,淡化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与家长沟通该怎么样理性引导幼儿对待输赢。但成绩并不能与名次对等,成绩是相对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此要求对幼儿园教育同理。
四、案例反思
(一)、面对问题不含糊,帮助幼儿分析问题
涵涵在复赛结束时已经表现出了不甘、焦急的情绪征兆,但我作为教师只是进行安抚没有帮助幼儿分析没进决赛的原因,进一步导致了决赛当天幼儿情绪崩溃,对此我非常内疚。中班幼儿相较于小班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成长,思维模式在逐渐成型,经常会问为什么,在问问题中获得成人的答案,而成人的认真对待、热心回答也能引导幼儿进行更高级的心理活动,提高幼儿认知水平。所以面对幼儿提出问题时我们的处理方式也要考虑到是否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当然这不代表只是正面的夸奖、安抚,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用辩证的角度、合适的方式帮助其分析问题,初步树立正确对待输赢的观念。
(二)、日常活动潜移默化的传输思想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教育应该贯穿生活,而不是被“主题”束缚,日常与幼儿的相处,老师的一言一行皆是教育,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都是在日常点点滴滴里建立起来的。我选择用绘本告知幼儿,首先,出现这种负面情绪是正常的,其次,我们是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战胜它的。绘本中的人物演绎着幼儿日常出现的情况,幼儿挑出事件本身,从客观的角度更利于他们发现问题,反思问题。
理论有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实践了,在户外游戏时我组织了各类不同形式的竞技性游戏。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从游戏中树立自信,学会理性对待输赢。
(三)、家园共育,陪伴幼儿健康成长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积极地沟通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陈鹤琴先生说过:“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成儿童自觉的纪律性,这是儿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输赢,尤其是幼儿的输赢,家长更要保持平常心,看重比赛的经验而非结果。以身作则的展现如何面对输赢,比如:多与幼儿玩游戏,即使是输了爸爸妈妈也会沮丧,但是不会太过沉浸于负面情绪,与幼儿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教会幼儿如何竞争,如何在下一次获胜。为幼儿的胜利而欢呼,让幼儿知道为他人祝福也是美好的品质。
总之,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暂时的跌倒,没有彻底的失败——正如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前会有无数次跌倒和爬起一样。所谓的“输赢”都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而已,不必太在意,学会享受比赛。在下次时我们可以坚定地告诉孩子:输了没关系,重新再来!也许在下下次孩子就会告诉我们:输了没关系,重新再来!
参考文献:
[1] 杜静林.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引导正确对待输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4(07):44.
[2] 李丹.家长理性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输赢刍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S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