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的“小问号”
——绘本阅读中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
建邺区南苑幼儿园 万莉
摘要:拥有提问能力是幼儿思维发展的第一步,在绘本阅读活动中推动幼儿掌握“问”的艺术毫无疑问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本文从绘本阅读的提问激趣、发问引导、妙答趣解和教育延伸等方面对绘本阅读中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于幼儿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绘本阅读;提问能力
幼儿语言能力和知识基础有限,在刚刚掌握语言能力之后,“提问”就成为了他们探究世界的重要方式。所谓提问能力就是指幼儿在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疑问观点,并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广义上包含着幼儿的善于观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耐心倾听等重要的学习素养。在绘本阅读中培养的幼儿提问能力,并带他们自主探索找寻答案,不仅能够让他们逐步养成问题意识,学会逻辑思考和批判思维,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知识获得效率,让绘本阅读事半功倍。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幼儿的提问能力呢?
一、绘本阅读中的提问激趣
(一)让幼儿对绘本题目发问
文题是作者根据绘本的内容精心想出来的,是文章的题眼,是浓缩的精华,是文章之神韵。在阅读之前,让孩子阅读题目来问问题,一是可以培养孩子的问题萌芽——“生疑”意识,二是可以让其在接触到书的第一时间内了解绘本的大概,把读书的方法渐渐渗透给孩子,能充分调动其阅读的兴趣和期待。例如绘本《我家是动物园》,作者用儿童化的视角去观察一家人都像些什么动物,既有诙谐幽默的趣味又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绘本的封面非常有意思:一个倒立着、抓耳挠腮的男孩,旁边有一串散落的香蕉。又因为题目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所以幼儿会不禁提问“这个男孩儿为什么要倒立呢?”、“他是一只小猴子吗?”、“动物园怎么会在家里呢?”。孩子们看到了什么,究会想知道什么。让他们发问,不是一种问题培养式的“作秀”,不是为了问而问,其实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思维方式,甚至它还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考习惯。
(二)让幼儿对绘本内容生疑
在绘本阅读中提高幼儿观察提问的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揣摩奥秘,从而提高提问效果。当幼儿在阅读绘本的时候产生疑问,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矛盾和争辩来舒解明理,让幼儿安静下来,再次投入到阅读之中,从而在冷静的阅读中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情感。例如在阅读《魔法森林的夜晚》的时候,很多幼儿都会在阅读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两个小兄弟在进入魔法森林之后他们的遭遇会如此不一样呢?”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两个性情不同的兄弟在魔法森林之中的遭遇,他们其中的一个性格较为谦虚和善,而另一个则显得暴躁无礼,他们在魔法森林之中遇到了很多的小动物和精灵,并有完全不同的结局。教师可以运用幼儿的问题来帮助他们舒解明理,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整理两个小兄弟在待人处事的时候都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在经过分析之后他们会发现,原来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才会有好结果。在阅读了《魔法森林的夜晚》这个绘本故事之后,幼儿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更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了解要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绘本阅读中的发问引导
(一)制造问点,预留发问机遇
无论是教师带读还是幼儿自读,在绘本阅读活动前,教师都必须在课程设计时预留好问点,引导幼儿进行思索,使他们有发出疑问的机遇。有些时候,教师甚至要刻意利用绘本故事中的细节,借助语气、暗示等方法推动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在《图书馆狮子》中有几个有趣的细节,每次发生急事处理时,图书馆的馆长、工作人员都会提醒“不要跑”。绘本里当然不会刻意提醒大家这是图书馆里的阅读礼仪规矩,可教师在教学中却可以刻意重读这些细节,适当进行停顿,引导幼儿思考和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麦小姐会大叫不要跑?”“为什么马彬先生会喊不要跑?”同样,联系狮子第一次在图书馆听故事后大喊大叫,也可以由教师重新点出,引导幼儿产生疑问,“为什么那次狮子会喊叫?”只要出现这种类似的疑问点,教师都可以故意预留提问的时间空间。在幼儿自主阅读中,教师也可以借着巡视的机会为幼儿点出一些关键点,推动他们进行思考,继而发问。
(二)观察提问,揣摩内容奥秘
观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让幼儿在观察绘本之后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有助于促进其更好地感悟自然奥秘。例如《妈妈,买绿豆》讲述了阿宝和妈妈一起上街买绿豆、煮绿豆汤、吃绿豆汤、种绿豆的整个过程。这个绘本有助于幼儿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促进他们探究自然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幼儿仔细地观察绘本中的图片,看一看刚刚买回家的新鲜绿豆是什么样子的,煮熟之后的绿豆又是什么样子的,绿豆种下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可以更仔细地观察绘本中的内容,他们会提问“为什么绿豆煮成汤之后会把汤水都染绿呢?”“为什么绿豆汤会给人浓浓的感觉呢?”“绿豆发芽之后还能不能煮绿豆汤呢?”“绿豆那么硬,为什么煮成绿豆汤之后就会变软呢?”这些问题表现出了幼儿对自然奥秘的自主探索。在绘本阅读中提高幼儿观察提问的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揣摩奥秘,从而提高提问效果。
三、绘本阅读中的妙答趣解
(一)鼓励幼儿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幼儿的大多数问题都是比较简单浅显的,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直白地告诉幼儿答案,而要推动他们自主进行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答案,防止幼儿养成一有问题就问老师的依赖心理,推动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我的幸运一天》讲述了一只小猪幸运躲避了狐狸,没有被吃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开始阅读前,教师完全可以开展提问,让幼儿先说说“一只小猪遇到了狐狸,怎么才能不被狐狸吃掉?”。在幼儿展开思想,各抒己见之后,再开展绘本阅读,让幼儿自己从绘本中寻找小猪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才能“幸运”地躲过狐狸。等到阅读结束,再让幼儿互相提问,让对方说出自己的答案,再互相验证纠错。因为问题的答案是孩子们自己思考、阅读和分析出来的,他们对于绘本的理解自然也会更加透彻深入。
(二)灵活运用不同方式趣味解答
针对不同的绘本题材、故事内容,幼儿自然也会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问题,无论是切入点还是问题类型都大不相同。作为教师,我们要灵活区别对待幼儿的问题,回答的方式根据幼儿问题的情境灵活改变。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最常用的教师语言回答之外,还包括幼儿互相问答,以游戏活动体会代答,以观察实践自主探究等等。需要注意的是,用语言回答要风趣幽默,结合幼儿的认知生活实际;用游戏实践回答要贴合问题,联系紧密;让幼儿互相问答要简单易懂,便于总结。以《爷爷一定有办法》这册绘本为例。这是一本有关旧东西回收利用的温情读物。在阅读活动中,针对幼儿常见的“扣子没丢还能做什么?”“爷爷怎么拿旧手帕做成纽扣?”“除了衣服还有什么东西一定有办法用?”等问题,教师可以不予直接回答。在其后的课堂上开展与之相关的“废物改造”、“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幼儿们自己动手尝试一下,在活动课后再让孩子们自己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结果自然事半功倍。
陶行知先生说过“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无论是针对绘本阅读还是其他领域的学习发展,“问”都是一个起点,只有让幼儿掌握“问”的艺术,才能使他们成长得更加全面,更加迅速,更加快乐!
【参考文献】
[1]朱瑾.早期阅读课程中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0(3)
[2]陆燕.在绘本教学中对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9(15)
[3]朱志娟.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提问能力[J].新课程,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