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儿童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构建以生活为基点的幼儿园教育
【摘要】现代幼儿教育提出,教育应回归生活。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一扇大门。对于幼儿来说,生活处处充满着好奇,幼儿在观察、探索、发现、记录生活的同时,有利于他们良好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科学发现学习的培养。课程源于生活,幼儿的生活和课程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以幼儿生活为基点的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想象和体验,对现代幼儿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应遵循“生活教育”的理念,给予幼儿园课程更多的创造和自由,让幼儿的需要得到真正的满足。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教育 课程
幼儿生活是幼儿在幼儿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与人、与物的交往和学习过程。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学多少知识,而是能够积极探索,培养思维、习惯、社会性的形成。幼儿园课程也并非是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课程开发的重点要着眼于生活中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贴近生活,加强教育和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增强幼儿对生活的体验,促进课程生活化。
一、生活教育论:生活是教育的起源,教育要贴近幼儿生活
教育要着眼于儿童的生活,教育学家陶行知深受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等人的幼儿教育启发,他归国后,基于本国国情,创办适合中国的幼儿教育。他提出:幼儿时期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1]。”
在《指南》中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2]。幼儿园的教育是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说,幼儿园的生活皆是课程,这就说明了幼儿所经历的一切生活将在潜移默化中能够影响其身心发展。学龄前儿童在认知、想象上大部分要借助已有经验。如,在“认识蜗牛”的活动中,为了更亲近地观察蜗牛,教师在活动中带来了真实的蜗牛让幼儿来体验观察,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两个孩子合作用一个放大镜来观察一只蜗牛,幼儿会把自己的发现分享给自己的同伴。在集体交流的环节,幼儿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观察到蜗牛的外形特征,有的说蜗牛身体软软的;有的说蜗牛有一个大大的壳;还有的说蜗牛有一张小小的嘴巴……还有个别幼儿观察得很仔细说蜗牛爬过会留下粘液,我们的小手一碰蜗牛的眼睛它就会藏起来……在我看来,这个活动设置的非常成功,它贴近实际生活,让幼儿在生活实际中获得体验。在活动中幼儿探究的兴趣显著增强,在活动中获取了直接经验,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空间。孩子们从一开始的问题困惑到最后的成功解疑,观察和体验得到了满足因此,教育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贴近幼儿生活,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二、“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逐渐增加,幼儿由于环境、家庭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幼儿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看来,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等学习品质尤为关键,作为教育者,应该积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1、创设生活化的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绝不是让孩子坐在活动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幼儿教育学里,认为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认知等心理方面不成熟,必须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对世界有整体的认知,所以应该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带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看看,让幼儿在与周围的环境接触中,获得经验与认识,让幼儿对周围生活化的环境产生欲望,就如当初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农村学校、乡村幼稚园,就是让孩子们解放天性,让孩子在农村的环境中去探索发现。
现在幼儿园中的一些区域设置,就很符合这一思想,在中班设置的“营养餐吧”就深受幼儿的喜欢,幼儿有当厨师的、有当服务员的、有当收银员的,过了几天,在孩子们的补充下竟然有了迎宾员,在这充满童趣的餐厅里,孩子们各司其职,玩得不亦乐乎,总体来看,这个区域设置的非常成功,它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在生活的环境中获得体验;现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大多很温馨、很有爱,就像在家一样,老师就像妈妈,这不是幼儿所熟悉的生活化环境吗?只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让孩子轻松玩耍,慢慢领会,从而积累生活的经验。
2、活动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在生活的基础上去升华,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创造,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生活经验。生活是一种实践,幼儿可以在生活中获得参与感和体验感。
张天新老师上了一节优质课《一分钟》,询问一分钟多长时,孩子们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张老师让孩子在平时的活动中去体验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让幼儿通过拍皮球、夹豆子、玩跳绳等一系列孩子所熟知的生活活动来体验一分钟的长短;现在许多幼儿园渗透了生活教育内容,结合本地的生活特色,编制校本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能将生活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中来,我之前参观过东营利津的幼儿园,他们园有许多化外活动区,有种植区,有很富有本地特色的编织区,有采购区……正是将生活教育融入孩子的课程,幼儿园吸引许多前来学习的教师。
3、活动形式生活化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活动形式的开展同样离不开生活。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应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幼儿从生活中发现大道理、大智慧[3]。
在大班的“小银行”活动中,通过幼儿的表现教师发放蓝卡,4张蓝卡可换一张橘红卡,4张橘红卡可以换一张玫红卡,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让幼儿拿着卡去交易,这不但锻炼了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在算账、付钱的过程中幼儿巩固了数的组成和运算,在此方式下幼儿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在生活游戏中获得了经验;角色游戏是幼儿园中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在玩红绿灯的游戏,每个小朋友都开着自己的“车”过马路,忽然妞妞嫌累了,在一旁蹲了下来,小交警“路路”本来在指挥交通,看见妞妞偷懒,便跑过去,牵起妞妞的手,递给她一件东西,说:“马路两边不能随意停车,这是罚单,给你贴条!”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孩子受生活的影响有多大,生活中蕴含着教育的真谛。
三、课程生活化,实现幼儿园更多的创造和自由
(一)创设再现幼儿生活情景的教学环境
陶行知认为:教育即生活。反对只让幼儿呆板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让学生将看到、听到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幼儿的可塑性强,更应该从小锻炼思维,培养创造性,他特地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幼儿的脑、手、嘴、脚、空间、时间。因此,为幼儿创设的教学活动要具有趣味性,并能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在最近开展的大班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垃圾分类,养成从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幼儿的活动区设置了“垃圾分类角”,首先教师先教导幼儿垃圾的种类,教导幼儿如何正确给垃圾归类,使幼儿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次在开展的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动手给垃圾“分分类”通过让幼儿完成帮“垃圾宝宝”找找家的小中增强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在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给“垃圾宝宝”分分类。我发现,在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好学兴趣明显提高,说和做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因此在教育中给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可以探索的空间,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做中自己去感悟,进而起到教育的作用。幼儿园开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儿童的潜力。教师创设的教育情境与生活密切相关,扩展幼儿的生活空间,并能让幼儿主动联系实际,运用到实践中来。
(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陈鹤琴先生喜爱幼儿,在他多次深入儿童内心探索发现,儿童的创造力潜力是无限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富于幻想,在学前期打好基础,以后成为创造性人才的机率就越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幼儿园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但是社会是无限的,通过跟父母、朋友的交往中,孩子便会适应整个社会的节奏,而不是简单地学习幼儿园里图画的知识。在一次开展小小理发师的活动时,我要求每位家长带领幼儿去理发店实地“考察”一番,第二天来幼儿园,我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理发的步骤,我觉得利用社会这么一个大的资源,让幼儿贴近生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孩子是发展中的人,在求知探索的路上难免会犯错误,教育者应有一颗包容的心。孩子可能爱问问题,可能喜欢专注于某一件事,可能会很调皮……作为教师千万不能一棒子打死“不听话”的孩子,这可能是孩子在探索求知的路上,要用关爱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就像陶行知对待犯错误的同学,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将学生的心理行为看透,感化了学生,达到了教育目的。
(三)引导幼儿将广泛的兴趣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要在活动中引发幼儿的探究能力,需要教师学会观察,及时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在游戏和活动中幼儿的问题是孩子探究学习的源头,要在活动中时刻关注孩子的问题和需要,利用教育机智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学习。幼儿只有在亲身体验、感知、操作中探究的需要,才会引发他们的成功体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自主性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探索,自主性游戏是完全由为幼儿自主发起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说就是创造和提供充分的材料和宽松自主的环境来满足幼儿游戏需要。如在探索蜗牛吃的食物时,幼儿们提出了自己许多的观点,有说它吃蔬菜,有的说吃面包,还有的说喜欢吃粮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不一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和实践。面对这种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幼儿蜗牛喜欢吃什么?而应该让幼儿通过实践可操作的环境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科学活动中老师只需要提供一个支架,从而接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来解决问题,提升孩子的能力。[4]同时孩子们在自主游戏中,体验了成功感,自豪感,尝试解决问题,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体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四)实现幼儿园课程的自主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一切的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的生活都是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理论的传授,教师关注的重点是自身的“教”而并非是幼儿的“学”和对知识的吸收运用。这使得教学局限于课堂之上和书本之间。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导向下,课程的内容只能来源于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忽视幼儿实际情况,不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内容变得“高高在上”。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替代和直接控制。课程的进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幼儿受到来自除教师、课程外诸多方面的影响,幼儿的发展是不可控的。顺应“生活课程”的理念,给幼儿课程更多的创造。让生活走近课程,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都可以走进课程,被纳入到课程和生活中来。教师要利用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情景,并融入教育性因素,让幼儿在生活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生活化教学使得课程内容不在局限于书本之上,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的选取生活中的课题,让幼儿的课程更加生活化、实景化。同时,生活课程也给予了老师更多选择课程的自由和自主,实现了幼儿园课程的自主。
纵观教育的发展史,教育一开始就是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幼儿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起点,应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应脱离生活。生活课程作为一种实践,可以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生活化的教学途径可以促使幼儿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善于发现的品质精神,引发他们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幼儿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的融合,从而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一日生活皆课程” 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学龄前时期的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养成具有直接影响。幼儿的课程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都有特殊的价值。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去深思,让幼儿的教育要更多地融入到生活中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实现真正的、自由的发展!
[1]王从.浅谈区角活动教室和幼儿的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3(06):149.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06.
[3]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1.
[4]王志明.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柏心语 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