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图片的引入学生很感兴趣,并归纳出三角形这一图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活中还有的三角形,这一环节占用时间较多,影响后面的教学。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但学生做完之后,未能很好的用语言来描述,口头表达能力欠锻炼。实验记录表的作用明显,能更好的对实验效果进行描述,学生也易观察和操作,但对表格的设计第一节课没能做的很规划,也没能对表格的使用方法加以说明和指导,在第二个班教学时立即纠正,效果较好。
在学生准备4cm、5cm、6cm、10cm四根小棒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第一次用的是吸管,但是吸管显得太粗,导致有误差。第二次粗细方面得到改善,但是质地方面太过柔软,导致小棒不直,也有了一点误差,所以今后在教具、学具这方面还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面就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谈这节课的得失: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无法预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更要关注那些生成性的资源,关注过程的体验。在四(1)班上第一遍的时候,教学中整个过程进行的十分顺利,是围着老师的“精心设计”运转的,出现了教师预料之中的情况,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问题基础。表面看来学生的探究性也得到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内在规律。但这种探究式教师刻意安排的,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被动的,所发现的规律和数学问题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在四(2)班上第二遍的时候,就出现了“意外”情况,面对明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但有的小组却执意能够围成三角形,面对固执,我只能按照学生的旨意一步一步的操作,而就在操作的过程中,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直接暴露在学生眼前,因而有的学生禁不住大叫,是一种思维的跳跃,从而很自然很轻松地得出了规律与数学问题。它完全是建立在学生和教师互相探究,互相吸纳,互相启发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这其中学生就是探究的主体,不是进入教师“预设圈套的小羊”。
我惊喜的发现,原本很难突破的知识点,在我和学生不经意的互动中化解,学生的发现相比第一节课是生动,深刻,自然,自觉地。面对发生的意外,我庆幸自己没有扼杀它,因而有幸的和学生分享了精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将更多的意外转化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