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在线 > 悟学课堂 > 正文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教学反思

时间:2017-02-14    作者:于荣山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教学用倒推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所谓倒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思维的倒推——即通过学生的逆向思维将问题进行倒推;二是计算的倒推——即计算时通过计算性质的变化进行倒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认知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会用倒推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中,我处处渗透了这一目标,同时也兼顾了思维和计算的倒推,在目标的达成上,自我感觉体现得比较到位的。

一、选择接近于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感。 

首先,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倒推思想,比如刚刚结束的春游,怎样按原路返回;学生已有四则运算的基础,我只是将学生以前接触过的简单的生活倒推经过加工,变为本节课中的带有数学味的倒推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贴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其次我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从引入时让学生初步体验倒推,到探索倒推的方法,再到综合应用,都是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这种贴近生活常态的呈现方式,一方面,激活学生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始终对本课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适时改变例题顺序,使学生顺其自然理解。

首先出示例2,在邮票问题中因为只有一个量在变,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邮票先后的变化情况,由于在春游返回路线我已经简单介绍了摘录条件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用流程图的方法对这道例题进行条件摘录,然后倒过来列式计算,再验算,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接着教学例1,有甲杯里的果汁和乙杯里的果汁两个量在不停的变化,这时候学生不会用刚刚的流程图进行条件摘录了。但是学生会列式计算,因为已经学生已经解除过类似题目,只是零散的做过一些,并没有产生“倒推”的意识,所以,这时候教师只要适时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当出现两个量都在不停的变化时,可以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条件摘录。 

最后,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两道例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这两道例题的解题思路都一样,都是用倒推的思想。不同点:第一、例2始终只有一个变量,而例1出现了两个变量,这样会导致摘录条件的方法不同,当出现一个变量时,用流程图的方法摘录条件显得更为容易,当出现两个变量时,用表格的方法更为方便。第二、例2的现在情况已经很清楚的知道了,而例1的现在情况不是很清楚的知道,目前只知道现在两杯一样多,具体现在是多少还需要先算一步。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选择把例2先教,例1放在后面教,并且把两道例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理解起来顺其自然。

三、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提高。 

整节课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体验倒推,产生探索的欲望。在这样的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能力,还给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对话环境,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从中发现学生典型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组织有效的集体讨论,这样的操作是高效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练一练这一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里面渗透了倒推和多1少1的动态平衡思想。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条件摘录,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流程图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能更透彻的理解这一类题,我不仅仅只局限于流程图这一种方法,还鼓动学生寻求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利用题目中事情的发展变化状况,把题目的信息优化成线段图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线段图的关键与优势,然后让学生根据它们来列式计算,学会倒推的方法与顺序。

四、体验策略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确信的过程。

体验是需要时间的,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应该是“一步到位”的,教师要敢于拉长策略展现的时空,使体验策略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不断获得确信的过程。就本课的学习而言,我将学生对“倒过来推想”策略的体验划分成了五个阶段,从初步形成策略到熟悉策略,从熟悉策略到优化策略,从优化策略再到提升策略,应步步为营,逐步系统化,绝不是一蹴而就即能达到目的的。

总之,本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设计逐步推进的教学进程,层层推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完整地递进地经历了:体验、探索、综合应用、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经历了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