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欢迎您!

教学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教学频道 语文教研组

[内部]让“生命的容器”染上合适的味道

生本理念下阅读教学的指向

  • 作者:韩新萍
  • 发布时间:2016-12-28
  • 点击数:

摘要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生本教育思想,渴求构建高效课堂,而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地实现,他们没有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发展过程。原因在于教者在设计教学时没有基于学情,没有将“生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标尺。基于生本理念的阅读教学应指向需求、对话、互动、建构、发展,阅读教学不能只教给学生即时的知识,更应指向终身发展,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生本  高效  终身发展

新程课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甚至公开课上,依然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经常看到一些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地实现,他们没有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发展过程,没有获得真正的积极、愉悦、兴奋、发现和成功的体验。如此说来,学生学生不过是教师的附属;教学不过是一种入侵,一种心灵的殖民罢了。

究其原因,是教者在设计教学时没有基于学情,没有将“生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标尺。那么,基于生本理念的阅读教学应指向那些方面呢?

一、把握起点  指向需求

教学起点是教师教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的出发点,它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可能性的预测之上。而现在,不少语文课总是在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老师分析的内容,多数都是学生已知、已懂的,可老师们还在喋喋不休。有些课,学生初读课文后能说的体会和学完课文后的体会没有什么区别。

以教学古诗《游子吟》为例,学生可能在幼儿园甚至更早时,就已经读过此诗,并且能流利背诵、能自主地理解诗意了。可是,有老师教学时,还是按照古诗教学的常规做法,先请学生读正确,再请学生读流利,然后让学生一个接一个站起来,逐字逐句地解说诗意,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可以想见,学生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是多么无趣、无聊甚至无奈。因为他们的心理需求根本不是这种循规蹈矩的课堂!

因此,教者在定位教学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前结构”,这其中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情感状态、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困惑和个体差异。教学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确定起点,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对于《游子吟》这首诗,学生可能已经熟知诗句,也基本上知道这是一首颂扬“母爱”的唐诗。但他们不知道的是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诗实则蕴含着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古时民间,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会为出门人做衣服,针脚做得越细密,他就回来得越早,所以要“密密缝”。教学中使学生知道了这一习俗后,学生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理解就会由字面转化为画面,就会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韵味,实现由语象到意象的提升。

对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和生命的哲理,学生也许还是似懂非懂。这时,教师通过拓展孟郊的另外两首诗《游子》、《远游》,补充孟郊的身世和艰辛的人生经历,学生就可以进一步感受诗行中流淌着的对母亲无言的思念和感激。

像这样,教者在定位教学内容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洞察学生的学习需求,准确把握好教学的真实起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真诚对话  指向互动

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也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改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生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然而,在许多阅读课堂上,我们却看到一些伪互动:

形式的互动 ——老师在课堂上也安排了一些问答、讨论,但80%的问题学生无须动脑筋就能随口回答,课堂表面上举手积极、发言活跃,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心灵的火花没有受到真正的碰撞。

做作的互动——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看到相当一部分经过“包装”的互动:教师不断追问,学生无从回答;学生说了那么多,最后还是教师给出预设好的答案……一切互动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

垄断的互动——课堂上少部分学生获得话语霸权,一堂课会被提问十多次,而另外的学生却“无人问津”,处于课堂边缘的“弱势群体” 也就失去了平等对话的权利。

上述这些异化了的假互动必然会压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渐渐地,他们不愿意参与课堂,消极应付课堂学习任务,久而久之,课堂便成了一潭死水。

生本理念下的阅读课堂,教师应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情,为他们提供自由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对话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生本理念下的阅读课堂,应该能够清晰地感知师生关怀问辨,循循善诱,相互熏陶;生本理念下的阅读课堂,应该是教学相长,心智启迪,灵魂交融的地方。

请看窦桂梅老师教学《落叶》的片断:

师(在胸前贴一片树叶)看看,我是谁?打个招呼。

生:落叶姐姐好!

师:小动物们好,喂,我落下来了,你在哪里?你是谁?(生读有关蚂蚁的句子。)                      

师:现在把蚂蚁变成我创造性地读,谁来读?

(生分别将“蚂蚁”、“小虫”、“小鱼”换成“我”进行创造性的朗读)

生1:我爬过来,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生2:树叶落到沟里,我看见了,爬上去,把它当作船,我看见了小鱼,还看见了珊瑚。

生3:树叶落在河里,我藏在下面,把它当做避风港,好舒服啊!

师(一只手拢在嘴边):喂!你是谁呀?

生(马上明白):我是小燕子 。

师:你和小伙伴们飞来干什么呀?

生:因为秋天到了,电报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师:在你旁边有一只小燕子,你觉得是低声对人家说呢,还是大声说

生:我低声告诉伙伴。

师:那你们就挨在一起,低声说一说。(同桌互相低声告诉。)

师:小燕子们,在远方你的伙伴飞来,你怎么办?

(学生把手放在嘴边,做喊状:电——报——来——啦——)

教室里久久回荡着孩子们“电——报——来——了”的声音,这该是多么轻巧灵动、美妙和谐的情景啊!这声音,这不仅是文本内部的声音,更是孩子们的心声。

打开孩子的心扉与文本对话,是我们每个教者的共同追求。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各显神通,为孩子搭建各种平台,创设各种情境。同样,窦老师也无时不刻不在追求这一目的,然而她没有过多提问,没有过多引导和启发,而是巧妙地给孩子们一个改换人称的建议,便悄然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课堂上便顿时回荡起文本深处和孩子们共同的心声。这一轻巧拨动,不仅足见窦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更看出她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她找准了孩子与文本的契合点,从而高效地实现了课堂互动。在这里,孩子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体验到了小动物们的快乐,孩子们的外部言语瞬间转化为内部言语,而文本的情感也早已转化为孩子们自己的情感。正如窦老师所说,这里实现了学生之情、教材之情、教师之情,三情共振。试想,何种创造才有如此深切的共振?感动之余,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怎一个“妙”字了得!

三、自主探究  指向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单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积极再创造的意义建构者。也就是说,学生感受到的文本形象是经过他自己主动性的特殊再造形成的。因此,在学生接触文本后,教师应该采取不同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可实际教学中,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一层层条分缕的“告诉”仍然充盈着课堂,不少课堂一直在“自主建构”的门外徘徊。

同样是教学《鸟的天堂》,有两位老师作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其中一位是这样设计的:

一、揭题后,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并给文章分段,说说段意;

3、思考: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二、自由读12-13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

三、自由读7-8自然段,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

四、这么茂盛的榕树,树上又有那么多鸟儿,作者离开的时候,流露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在这里,教者美其名曰让学生自学,但又给学生画了一个“轨道”,只让学生在“轨道”中舞蹈。以上教学设计完全照搬文本,教师的绝对权威控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表达的权利,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学生能够体验到的只是“教师规定动作”下的浅层次的阅读快感,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与主体建构的时空。学完课文之后,“鸟的天堂”依然存在于课文冰冷的文字中,而没有建构在自己的心中,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

浙江的一位老师教学这一课,在完成初读后,安排了以下学习板块:

板块一:请同桌相互朗读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欣赏评价。

板块二:让学生在树和鸟之间选择一种作为自己的角色,然后在黑板上板书自己特点的词语,并相互介绍自己。

板块三:教师问:游客来南国是为了看树还是看鸟?引发两方的激烈争辩。

板块四: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板块五:如果你是那只画眉鸟,你会唱些什么?

这位老师在对教材的进行深度解读的基础上,设置四大板块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它能够引领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导向的表达与倾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榕树的顽强的生命力的感受,对鸟儿欢乐的体验,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经过概括与加工、思辨与表达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鸟的天堂”。

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巧妙设置话题,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时空,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思考和分析,促使他们在独立自主中建构知识。

四、着眼素质  指向发展

认真思考我们的阅读教学,当一节节阅读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应该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是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生字?还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毋庸置疑,后者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只教给学生即时的知识,更应指向终身发展,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有两位老师执教《葡萄沟》,在进行“梯田”一词的教学时,有这样不同的处理:

案例一:

1、小朋友,什么是梯田?(学生摇摇头)

2、(呈现出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梯田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梯田,它像什么呀?

3、那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案例二:

“老师,梯田是什么呢?”

当学生抛出问题时,教师不急于回答,更不是马上呈现图片来给学生标准的解释,反而催发学生思考:

“看看这两个字,也许你能从字面上看出来这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观察,然后猜测:

“梯田?是不是梯子一样的田地?”

“这块地应该像楼梯一样吧?”

在他们的疑惑与猜测中,教师依旧不急于回答,而是把答案的解决权再交给学生:

“有同学了解梯田吗?你愿意去帮助大家解开这个谜吗?”

教师适时呈现图片来验证学生的猜测:

“中国的汉字最有灵性,汉字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就像大家猜测的一样,梯田是在山坡上开辟的农田,样子像楼梯,一级一级的,请你们看图——这就是梯田(呈现梯田图片)。

教者继续追问: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联系句子又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说:

“对!梯田是依据山势而开发出来的,它是农民长期的劳动成果,是智慧的结晶!这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结果!”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案例一的教学无可非议,既节省时间又直观形象。但是认真思考,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是仅仅让学生知道“梯田”的意思吗?肯定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因此,以适当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实践者的重要理念。

案例二则换了个角度教学,教学流程看似比案例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但却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

首先,它可谓匠心独运地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策略——联想、猜测。这正应了那句最为朴素的道理:“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其次,它让学生感受到了人文的力量。学生从“梯田”这个词语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收获了“梯田”的人文内涵,这人文的内涵必将转化为学生内心体验,阅读教学将更显活力、学生生命将有长足发展。最后,它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经历了自我猜测的过程,再看到图片时一定是一种惊喜,一种自己的成功被认可的惊喜。而那些能解决别人问题的同学更是尝到了当“老师”的快乐,他们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主动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生命无价,童年只有一个,不能停留,也无法往复,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和生成点,为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学习提供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夸美纽斯曾经说:“一只瓶子即使打破了也会保存刚用时所染得的气味。”但愿语文老师们的阅读教学都能够让学生“生命的容器”染上合适的味道,让学生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味和享用。

  1. 上一篇:[内部]《寄小读者》读书推介
  2. 下一篇:[内部]小河与青草(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