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16日,本学期第十四周。本周晨会的升旗手来自高二(3)班吴程锦,她的座右铭是: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另一位是高二(3)班团支书胡欣婷,她的座右铭是:花经雨后香微淡,松到秋深色尚苍。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人际关系对正处在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同学们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样的沟通不会让别人产生误会,什么样的交谈可以让人产生愉悦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今天晨会上心理健康中心吴梅老师国旗下讲话的主题就是《非暴力沟通》。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为《非暴力沟通》。相信在场的各位同学都不认为自己会和“暴力”扯上什么关系。但请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请你用心去体会各种谈话方式所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你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
现在,人际关系问题已成为了心理辅导的热门话题。而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敌视的罪魁祸首,正是一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当我们冷静下来时,真的不用反思一下,那些随意评价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难道不是投射出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内心的需要吗?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理念。它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我们先来聊聊“观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臆断,是难以做到的。有这样一个关于“观察”的故事。说有个单位的员工和负责人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一位倡导“非暴力沟通”的专家就被邀请前去协调双方的矛盾。他的方法是先和全体员工交谈,然后请负责人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专家就问:“负责人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他太啰嗦了。”有人马上回答。专家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了解员工们的观察——负责人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啰嗦”只是这位员工对负责人的评价。指出这一点后,第二位员工补充说:“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负责人的话太多了!”这仍是一个评论。随后,第三位员工说:“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专家解释说,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最后,第四位员工也表明了看法:“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当专家说,这也是猜测时,有两位员工脱口而出:“你的问题真难回答啊!”
接着,专家带着他们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负责人的具体行为。例如,在全体员工会议中,负责人会讲他的童年和工作经历,有时导致会议超时。专家问员工们是否已向负责人反映问题,员工们说,他们试过,但从没有提及具体行为——例如负责人在会议中回忆往事。最后,他们同意,在负责人参加讨论时,指出这些行为。
与负责人的会谈开始后,专家很快就发现了员工们一直在说的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负责人总是插话:“这让我想到……”然后,他就开始讲他的童年和工作经历。专家等着员工们说出他们的不快。然而,他们运用的不是非暴力沟通,而是无声的抗议。一些人滴溜溜转着眼睛;另一些人故意打着哈欠;还有个人直盯着手表。
专家忍耐着痛苦的场面,过了一会儿,问道:“没有人有话要说吗?”接着是有些别扭的沉默。后来,在之前会谈中率先发言的那位员工鼓起勇气,冲着负责人说:“你太啰嗦了!”可见,旧习惯的束缚是多么难以改变。最后,员工们终于告诉负责人,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觉得不舒服。负责人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
故事说完了。想想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很多矛盾的双方,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哪里伤害到了对方,又都非常吝啬去坦诚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只会条件反射式的给予对方一些非常主观的评价。面对批评,我们一般都会条件反射式地进行申辩、退缩或反击,这些都会使得矛盾越来越激化。然而,一旦彼此开始专注于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今天,距离高考还有21天,很多高三的同学会纠结,在这所剩无几的时间里,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学些什么呢?做些什么会对提分有效果呢?为什么越到最后,越觉得解题的正确率越低呢?为什么好友最近对我的态度很不友好呢?真的不希望被各种事情影响到考前的情绪。我们可能会变得异常敏感,无可奈何地被任何细小的思维波动所扰乱。但我依然要告诉你,所有的这些忧思都是正常的反应。是我们在面对压力时,惯有的行为表现。而你要做的只是从内心去接纳它们,试着与它们共存,因为它们就是你。
高三的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我知道你们从没有放弃,也永远不会放弃。那么,就让我们热烈地去拥抱六月吧!建邺高中的所有老师们祝愿你们在六月能够得偿所愿,为建高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