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一日是愚人节,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对好朋友进行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可是对我们班的小A(此处以小A代替小朋友名字)来说每一天都是愚人节,谁都可以是他恶作剧的对象,真是令我头疼。
一、我要恶作剧
“老师,小A把小B的科学作业记录单给撕掉了”。一位小朋友冲进办公室着急的对我说。听到小A这个名字我皱了皱眉,头疼的拍了下额头,无奈的让这位小朋友将他们两位喊了进来。小B哭着走了进来,而小A确实一脸无所谓,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犯了错,我只能先宽慰了小B,给他一颗糖,他立刻开心了,小孩子就是这么简单。随后我便开始跟小A单独谈话,询问他撕掉小B作业的缘由,小A只用了三个字来解释那就是“恶作剧”,他说只是和小B闹着玩。我细细的和小A解释了什么是恶作剧,一些使别人难堪难受的行为就是恶作剧,无论是谁都是不希望自己因为别人的原因而难堪难受的,所以恶作剧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没有哪一位小朋友会愿意别人跟他恶作剧,这样的行为只会使你的朋友远离你疏远你,换句话说如果别人也做一些恶作剧的行为在你身上,把你的作业撕掉然后告诉你一声我就是做个恶作剧,你觉得你能接受吗?小A摇了摇头。于是在我的引导之下小A主动的跟小B 道了歉。
但好景不长,下午上劳技课的时候小A果然又出事了,劳技老师让小朋友们团队合作完成手工作业,小A在课间的时候偷偷从讲台上拿走了几只粉笔,将粉笔研磨成灰,在劳技课上,他趁老师不注意将粉笔灰全部洒在了小C的头上,并且还将胶水洒在头上,最后小C的头发上满是粉笔灰,头发也被粘的一块一块的。还好及时处理之后没有什么问题。
一天之内小A连续的两次事件让我不得不引起重视,这不是小A第一次做这些他所谓的“恶作剧”了。我想了之前被我忽略的一件事,有一次放学之后小D的爸爸打电话给我,说孩子的头上被小A扔了屎,我震惊极了,赶紧联系了小A的家长,将情况反映给了他。小A的家长当然是不相信,后来经过询问孩子,原来是小A偷偷从家带出来的油泥,最终经过小A家长的道歉这件事也就这样过去了。现在将这三件事串起来会发现小A已经不是一般的恶作剧了,这样慢慢发展下去会变成班级欺凌现象,另外孩子如果再不加以引导改变,对他的未来也没有什么好处。
二、我不想恶作剧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可能的原因:
1.儿童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小A他不是一个出众的孩子甚至是班上的学困生的一员,班级里的小朋友都比较喜欢和一些优秀的小朋友成为朋友,这就导致小A的内心是有些自卑的,同时是希望得到关注的,这其中包括了同学和老师的关注。所以没有办法通过学习或者其他方面的表现来吸引注意,只能反其道而行,就拿这次的劳技课来说,主要是小组合作时其他小朋友不太愿意带着小A一起做,这才引发了小A之后的行为。
2.不良的家庭环境;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教师自身的原因,社会上信息的原因等等。
三、我不再恶作剧
我开始做出一些改变去帮助小A。
1.以心换心:小A是因为想要引起别人的关注才会恶作剧,他缺少的是别人的关注和关心,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得先学会关心学生,你才能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从那之后我格外的关注起了小A,感受他情绪的变化,当他心情不好时我会主动邀请他来我办公室,给他一块糖,听他说一说不开心的事,帮他排解;当他心情很好时我也会主动的询问他,与他分享愉悦,渐渐的小A愿意主动找我,愿意和我谈心,愿意告诉我他的家里情况,这不元旦他还主动手绘了一张卡片祝福我,我想他应该是感受到我的真心。并且小A也愿意听我的去改变,当我用眼神或者话语提醒他时他会明白自己做错了,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2.构建良好的生生关系:小A缺少的更多的是同龄人之间的关注。为了营造良好的生生关系,使其他小朋友不再疏远小A,我建立了班级兴趣小组,发展小朋友的课余兴趣,同时也减少了小朋友们的课间追逐现象。而小A的画画能力非常出众,我便任命他为绘画组的组长,渐渐的不只是绘画组的小朋友接受了他,其他的小朋友也因为他的绘画能力对他刮目相看,小A成功融入了班级。
3.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联系
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从小A的脸上看到了更多的笑容,课堂上专注的眼神以及日渐减少的恶作剧。
总之,面对孩子的恶作剧等行为,教师切忌为所谓的“师道尊严”,为呈一时口舌之快而恶语相向,甚至采用过激的体罚行为,而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本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寻找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因势利导。相信,只要我们用神圣的爱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就一定能感染他们,教育他们,让恶作剧生发出教育的正能量,为我所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