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换条路,说不准有不一样的风景。
我决定推翻原有的网络预习设计思路。由老师提供所有预习资源,学生负责阅读,用几句话记录预习感受。
在14课《安塞腰鼓》的预习贴中,我提供了以下预习资料。
1、作者生平简介。
2、刘成章优秀散文欣赏。
3、安塞腰鼓视频。
4、《安塞腰鼓》诵读音频。
如此以来,学生进入讨论版,就能欣赏到多元化的预习资源。第二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讨论板,这一次的预习效果,稍稍另人满意。浏览学生的跟帖,有的说:看了安塞腰鼓的视频,真是振奋人心,力量感十足啊!有的说:刘成章的语言不太直白,我不怎么看的懂。有的说:我喜欢听课文诵读,真是一种享受。
在这些不同的声音里,我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了解了学生预习的难点,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起点,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收获……
接下来的几次网络预习我沿用了这种方式。我提供的预习资料内容丰富,触及了语文的方方面面,是课文资源的拓展。但是预习资源太过丰富,让学生把所有的预习资料看完很不现实。学生的兴趣点不一样,关注的内容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就不太喜欢看我提供的拓展名篇。再如,有些视频资料长达40分钟。学生完成语数外三门作业后,还有多少时间去欣赏视频?特别是那些作业速度慢的学生,更是没有那么多时间,阅读老师提供的预习资源的。 所以在接下来的几次预习中,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性的挑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预习内容进行学习。
那如何挑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预习资料,又成了我面前的难题。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