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教育
某晚一家长QQ留言我:“您好老师,孩子今天回来闷闷不乐,我问怎么回事,她说上课的时候旁边李同学总是用脚踢她逗她说话,在不同的课上都有这种现象。”
其实类似于这种——觉得别人家孩子打扰自己家孩子学习的家长不止一个,很多时候家长们都会觉得自己家孩子不是事情的参与者,而是事情的“受害者”。但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想要找出真正的原因有时候也很难,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安慰家长是首要问题,得到家长的支持会让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更顺利。就这件事情,我首先选择安抚这位家长,因为家长的语言就是在向我表达孩子受委屈了,所以闷闷不乐,我第一时间让家长感觉到老师会关注这件事情,但是由于我没有当堂看见,所以要进行与孩子的交流后才能表达更清楚。即使我的心里会觉得两个孩子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撩拨”,但是这句话我压住了,再回信息的时候要注意说合适的话。并且反映出孩子这段时间在学校表现的不错的方面,一定程度上给家长一些安慰,但是之后必要的时候孩子有所表现不好也及时沟通,帮助改正。以上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第一处理表现。
当然,在聊天过程中我发现,家长无意识的在表达出对李同学的建议,诸如上课时候打扰其他同学就不好了。我想孩子们回家一定会说哪些孩子在学校比较调皮,所以家长们估计也会“有所耳闻”,以至于“先入为主”。但是,我恰巧看到这样一篇小日记,日记的内容大致如下:一个小朋友总是碰到同桌,经常扰的同桌眉头一皱,同桌受不了和老师打了报告。老师带了两个小朋友去办公室谈话,说话时观察两个孩子,发现那个小男孩不论是听老师说还是听同桌说话,甚至是自己说话的时候,两只手一直在动,一会儿碰碰老师桌子,一会儿抠手指头,一会儿一只脚还是不是翘一下,终于老师发现这个小男孩可能有多动症的表现。就对那个小女孩说,你看,刚才老师和你们交流时候发现一个现象,他和老师说话手一直在动,不是摸摸手指头就是碰碰老师的桌子,但是你很棒一次都没有乱动或者碰老师桌子。我想这个男孩应该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况。所以老师觉得男孩子可能是多动,但是小姑娘你看,你们一样大年纪,你做的很好,他却被这个问题困扰,甚至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你是幸运的。小朋友和小树苗一样,需要不断浇水吸收营养才能长大,你愿不愿意给他机会让他慢慢改这个缺点,让他和你一样乖巧又健康的成长呢?小姑娘很乐意点了头。所以我觉得或许李同学也是这样的情况,我就把这个故事说给了家长听,家长或许有一些赞同,让我第二天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我把这个小故事和女孩子说了,孩子确实点了点头。我想这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教给孩子包容。
当然,我依然询问了两个孩子,李同学确实一直在动,我也反馈给了家长,家长与老师一拍即合,因为多动在家里表现的也很明显,所以很配合的愿意带孩子稍微接触专业人员,帮助孩子改正。但是对于女学生,我觉得还是存在问题的。首先,孩子在学校很多事情不找老师解决,回家以后也不说,不太会排解自己的情绪,其次,孩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其实很多次两个人是互相的。在和孩子了解后我知道,女孩子因为觉得李同学是班级的小调皮,所以仿佛对他的事情很关注,比如上课走神,女孩子也会不喜欢,李同学铅笔掉地上,女孩子也会觉得为什么会掉铅笔?所以,一定程度上,小姑娘把自己的注意力也放在了李同学身上,以至于一点点风吹草动她都会觉得李同学做的不好。之后我和孩子单独聊过后,小姑娘也觉得很有道理,实际上她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点,因为这个小朋友就会觉得李同学不乖巧,以至于或许因为自己的敏感,对李同学少了一点包容。
再有,聊天过程中家长说是因为老师当时点了孩子的名,造成孩子觉得委屈。实际上老师对孩子点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做到尽量避免。但是就此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偏内向,不敢和老师说。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也在反思自己。小到学生自己的“包干区”,大到班级的集体活动,我们已经养成一双“鹰眼”,特别会观察到“不顺眼的地方”,这个时候就会想要点学生的名。我这样做过,也不止一次,但是后来也是因为会觉得小孩会很难受,或者觉得对脸皮很薄的孩子不好,慢慢的没有做这件事。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性去点名,性格比较外向或者与老师很容易沟通的孩子,他们不会觉得老师点名是对自己的伤害,但是脸皮薄的孩子就不这样了,很可能会藏在心里,胆子也会越来越小。很多时候,我会选择单独找那个犯错误的学生说出问题,还要告诉他就是因为不想让你觉得不好意思才单独和你讨论,也可以树立起小朋友的个人荣辱意识。我想老师的善于观察,少一次当众点名,更是一种包容教育。
平常工作中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不断,很多事情都值得我们去考虑,我希望可以在自己面对的问题中找到经验,多问多看多观察,成为一名更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