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5-85289788 校长信箱   后台登录

教学科研

【案例获奖】利用“秒懂百科”巧搭学习支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05 阅读次数:

利用“秒懂百科”巧搭学习支架

——以高中地理《农业区位的选择》学习为例

胡石琴

【背景】

前段时间参加市教研活动,有幸听了两节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同课异构课。两节课两位老师分别采用了案例情境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了教育教学活动,两节课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尤其是第二节课,翻转了课堂,学生参与度很高,能够看出教师想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但是,我作为一名听课者听完之后,感触颇多,总觉得有一点小小的遗憾,热闹的小组讨论,兵教兵的方式,真的就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什么我总觉得有点“虚”。思前想后,归究在一个问题上,究竟什么是“以生为本”?是不是只要全班同学肢体上语言上动起来了,教师说的少,学生展示的多就是以生为本了呢。有的教师所设置的提问一直引导着学生向自己设想的教学目标迈进,有些问题的封闭性往往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其实,以生为本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无论教学方法方式如何选择,我觉得教师最该巧动心思的地方因在于如何为学生搭建最适合的学习支架,这才是能真正体现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出教师价值的教与学。那如何搭建,只有回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找到支点。

【主题】

当下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和手段看似很多,但却在许多常识方面表现的相当贫乏。举两个例子:城市功能区学习的时候,作为一名十六岁的南京孩子,居然不知道仙林大学城,何谈文化区;还有学生不知道我们吃的馒头用的面粉就是小麦磨制出来的。生活即地理,地理即生活,没有生活的地理学习将是空中楼阁。

人文地理教学中有关产业经济发展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对于我们城市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食五谷而不识五谷是一种普遍现象,从未耕作过作物,喂养过牛羊,你让他如何能够真正地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想象出智慧的人类能够将不同的地区发展成不同的农业生产地域。

我们一贯的教学方法常利用文字图片或者一些案例,通过老师讲授或小组讨论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回答总结出课本标注出的影响农业的一系列因素,但实际上,学生头脑里很难构建出有关农业的知识体系,因为从“根”子上说,他们在心里压根都没能够去接纳农业,将其放置在其知识库中。这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规避这种所谓的常识,自动地将其默认为学生地已有知识。而正因缺乏了一些必备的知识作为基础,所以后续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也难以建立。

然而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去补充知识,现实的课时安排也不允许。如何让学生能够快速的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在这里我想到了百度旗下的一款APP——“秒懂百科”。这是百度百科2016年4月创新推出的知识短视频平台,他打破了原有百度百科文字、图片为主的内容形式,将知识变成动态画面,支持用短视频呈现词条内容,极大缩短了知识获取的时间。花很少的教学时间,却能快速的帮学生补充一定量的前置基础知识,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构建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虽说课前花了一点时间,但是有利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处。

【细节】

在结束了城市一章学习之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其课后完成。

 

 

课下收集了同学们的问题之后,我就学生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做了一个整理,制作了一张PPT。

 

一共七个问题,涉及到班上绝大多数同学的好奇点。一上课,我便把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一个小问题配上一个秒懂百科,简单明了的一分多钟的小视频,很容易满足学生的需求。

比如,什么是农业?小视频的介绍,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农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可以给与我们人类哪些物资。聪明的人类在几千年前,便可根据不同的作物和牲畜的生长习性,合理的开展农业活动。但古时常会受到自然的威胁,而导致减产和绝收。

每看完一个视频,我就邀请一个同学简单的做个小总结再次回答我们一开始的问题。由于是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同学们是既带着好奇,又带着求知,更带着探索和思考去看这个秒懂百科,因此他们对其中的基础知识能够很快的吸收,并且分门别类的装进自己的知识库中。

七个小视频,七个问题的解决,让我们每个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来。原先零碎的知识,已有的认知被这些小问题的解决串联了起来。在这个时候,我们再来一起解决课标中的要求: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虽说之前的知识铺垫略长了一些,花掉了小半节课的时间,但到了重头戏的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时,你会觉得教学将变得非常轻松。因为,我们根本无需再通过举例来“说服”学生去理解气候、地形、土壤……是如何与农业产生关系的。同学们总结分析的比课本还要周全还要透彻。

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聪慧,如此好学的呢。其实是我们老师帮他们把学习支架悄悄地搭建了起来。原本对于学生而言陌生而又不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巧妙的设计,让他们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这种由不知到略有所知再到原来如此的美好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且使他们掌握、构建、内化了那些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

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支架的搭建一定是教师仔细研究学生已有知识的水平在哪里,才能准确的判断出他所需的脚手架应搭在哪,这才好助他一臂之力。秒懂百科这种快速获取知识的方式可以极大的缩短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不足,让教师找到立足点去帮助学生。

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这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同学们已知的知识框架中再进一步的添加和综合,便很自然的贴合进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去了。课后的习题反馈,达成度很高,学生掌握的既快又牢,学习的过程也变得轻松且愉悦。

【结果】

整节课通过秒懂百科的小视频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但又不太明白的一些农业知识进行了前置的补充,勾起了他们的兴奋点,进而积极参与学习,看似离题的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却又紧紧围绕着主题。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对教材的学习目标一环扣一环的深入进行,使他们不断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原来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总结的经验与教材不谋而合,在这里教师起到的作用是找到同学们原有的认知水平,搭个梯子建个桥,让学生自己往上爬往前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益的地理,让学生拥有地理实践力,用区域的视角综合的思维感受人地和谐之美,这是地理教师的毕生追求,也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提升的结果。

【评析】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但由于为了升学,紧盯分数,牢栓课本,让中学生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知识产生的土壤。不走进自然,关心社会,地理学科学习不易深入。 碎片化、爆炸式的信息伴随着00后的成长,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现在的学生在有些方面懂的多,但在有些知识领域又匮乏到可怕。

支架的目的在于使同学们的最近发展区被充分的开发出来,但不同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宽窄不一。由于学生特点的不同,会形成多重的发展区,这为实行地理支架教学提供了难度。因而课前的摸底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精准的找到他们的已有知识水平在哪。

海量的知识需要教师从中挑选,悄无声色的揉进课堂,将同学们的知识框架建立起来。“秒懂百科”这款短视频,在百科知识的传播方面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它吸人眼球,语言精炼,科普到位,实在是一款可以经常利用到教学中的媒介。但是它也有其局限性,匆匆地看过几眼就想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地印象,也不现实。再说它毕竟只是很粗浅地知识介绍,所以教师的智慧加工才是最为重要的。但不否认的是,通过秒懂百科的播放学习,可以较好的实现学生一般知识的掌握,为其后续深入学习做好铺垫,让教师找准支架,更好的实现教育教学。学生也能凭借着支架,更好的开展学科学习。

 


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