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南京市教研室在我校开展了“南京市数学教研活动”。活动由市教研员端木彦老师主持。分别由我校叶皓宇老师和金中河西王巧峰老师同课异构,开了两节课。特邀南京一中张亮老师点评,后黄智华老师讲座。南京市高一数学老师参与听课观摩和学习。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王巧锋老师和我校叶皓宇老师在活动中开设了研究课——《任意角》


图为开课现场照
王巧锋老师借助摩天轮和时钟具体实物来切入课题,恰到好处的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叶老师首先从生活中:按一定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周期现象的展示为切入口,让学生体会数学中最常见的周期性变化现象——圆周运动,继而产生疑问,如何刻画圆周上运动的点的位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任意角。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任意角”有层次地展开,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俩位老师各有其教学风格,对教材有着深刻的理解,对教材的处理方式合理到位,且教态自然。
课后,张亮老师与黄智华老师对叶老师和王老师的同构异课教学进行了点评:王巧锋老师作为一个年轻的老教师循循善诱,善于抓住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并适时肯定鼓励学生。先从原有的角的概念不能解释现有的一些现象(比如两周半、慢了1.5个小时呢)产生了认知冲突,进而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的动机(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再次,通过画图进一步引发认知冲突,为什么放入坐标系研究研究角?为什么顶点放在原点,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最后,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终边相同的角的。这种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处理是值得借鉴的。叶皓宇老师稳重从容,亲和力强,表达清晰。她先从几幅图片引入周期现象,接着从常见的圆周运动中点P的位置如何确定开始研究,这一方面揭示了角也是一个周期现象,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是一种很好的大单元视域下的处理方式。然后继续利用圆周运动提出问题“三周半”以及体操中旋转的例子引发认知冲突,提出进一步研究角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师生活动概况、提炼出新的角的概念。整体设计比较好,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最后的小结也是一个亮点,给学生提供了“记得住,带的走”的东西。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为上展示课的老师搭建了展现风采的平台,也为观赛老师提供了观摩学习、研讨交流的互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