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5-85289788 校长信箱   后台登录

校园动态

    建邺高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10周晨会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01 阅读次数: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一百多年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一百年后,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将变得粗俗不堪,无聊至极。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伴随的是无趣的人生和创造力的枯萎。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美国国家教育学院曾做过一个有 5万多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

     

    毕业1-5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提出“艺术最有用”。当然,这里的有用并非是直接换成物质的有用,而是被艺术浸染后拥有的一种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

     

    在一次演讲中,马云说:“未来三十年,不学艺术将会找不到工作。”这句话的背景是马云在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中说的,当人类需要和机器人竞争的时候,人类绝对不是机器人的对手。我们都知道,时代淘汰你,从来都不需要理由。就像柯达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相机竟然可以不用胶卷,就像20年前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手机竟然可以代替电视机、相机、游戏机、电脑、钱包……人类的强大在于人的创造力,而人类的创造力如何去培养,只有艺术。

     

    在学校过去发展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艺术对人的浸润和滋养,制定了“寻美、尚美、创美”的美育目标。在最近发展的5年时间里,我们申报了南京市“健美校园”项目,开启了“数字美术博物馆”建设并投入使用,我们在南京市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人文背景下高中美术综合课程实践研究》顺利结题的基础上又申报了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南京文化资源创生高中美术综合课程的应用研究》并成功立项;我校“乐活ART”社团荣获首届南京市优秀社团称号、“博艺社”也多次荣获建邺区“十佳”优秀中学生社团称号。

     

    我们还为同学们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从《纸艺花语》、《装饰图案》、《马赛克艺术》、《摄影》、《3D建模》等艺术课程之外,我们还邀请了南京市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为同学们带来了《雕漆画》、《烙画》、《脸谱》《绳结》等充满南京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去年,我们和南京市文联合作,参加了南京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非遗传承进校园师生作品展,很多同学的作品在南京市美术馆展览出来;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创艺南京》荣获南京市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寻美物间》荣获南京市优秀校本课程三等奖;还有很多同学的作品在省市区级比赛中获奖。未来,我们将在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的引领下,为同学们打造更开阔的线上学习平台,为同学们开发出更多、更好、充满民族风和文化味校本课程。

     

    同学们,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因为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我们的家乡南京又是拥有着一个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这里魏晋风流,有“三绝”之称的顾恺之用“点睛”之笔在瓦罐寺巧捐百万;这里文人荟萃,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家居夫子庙乌衣巷,年少时常去紫金山揣摩笔法,至今仍留有他洗笔墨池遗迹;这里有亡国的悲凉和遗憾——南唐后主李煜历经人间悲凉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里更饱含着新中国的豪情和希望——毛泽东在1949年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今天,我们的家乡快马加鞭,围绕着“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愿景,我们南京制定了2035的总规划: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为目标,聚焦当前科技的短板和前沿创新领域,提出建设三大核心:即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教与人才中心。而我们学习和生活这片土地河西新城,更是未来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中心,是未来南京发展的核心区域。

     

    正所谓“乘风破浪应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核心是文化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近代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启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在文化中浸润、在文化中反思、在文化中成长。同学们,让我们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俯仰天地,不负中华,无愧华夏儿女这一历史的荣耀!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