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对电信网络诈骗说NO》。
相信大家在地铁站、小区内、校园中都看到过关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标语或海报,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近几年的发案情况来看,犯罪分子的套路离我们的校园并不远,不少学校的学生、家长都遇到过电信网络诈骗。例如,有冒充学校领导,获取教师身份信息实施诈骗的;有冒充老师身份以各种理由要求学生家长转账的;有吸引学生游戏,利用家长手机付款的;有冒充同学、朋友身份信息,谎称需要借款实施诈骗的;还有各种针对师生、家长的入学、补课、退费等诈骗套路,层出不穷。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目前针对青少年电信网络诈骗的套路:一是刷单诈骗,最先以刷单兼职诈骗的形式出现,骗子通过网络途径发布以“零投入、高回报、日清日结”为噱头的刷单兼职信息,通过头几次刷单后立即返还本金、佣金骗取事主信任后,诱导其加大本金投入,随后以打包任务未完成等理由拒不返款,最终将事主拉黑。二是红包返利“杀鱼盘”,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三是假明星发“假福利”,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学生进行转账或刷单。现在,随着 AI技术的发展,更有诈骗分子通过视频、图片合成麻痹我们的防范意识,作案手段更新迭代、花样百出。
遇到疑似诈骗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掌握“六不”“四问”防诈小技巧,即要做到不轻信、不汇款、不透露、不扫码、不点击陌生链接、不轻信转接电话;遇到情况主动问警察、问家长、问老师、问自己。不要盲目行事,在收到威胁、恐吓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要及时与父母沟通商量,不要因为担心父母责备而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
“谎言裹挟欲念,只需一点,便坠入深渊”。我们在警惕网络电信诈骗,避免自己成为受害者的同时,还要警惕不要无意中成为诈骗犯罪的“工具人”。在校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法治观念淡薄,容易被蛊惑利用,向不法人员提供手机卡、银行卡、QQ、微信、支付宝等账号,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工具人”,其危害不容小觑。
学生王某在2022年8月与两个在网上“认识”的男子见面后,将自己的两张银行卡租借给对方,并配合提供验证码,刷脸等操作,帮助提供转账和支付等结算服务,造成两位被害人被骗金额合计80余万元,王某从中获利3000元。最终法院判定其行为已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孙某18岁,组织5名社会青年到附近初、高中校区收购学生手机卡共50余张,再通过邮寄的方式卖给“上线”,从中牟利一万余元,经梳理,孙某贩卖的电话卡中,涉及五起诈骗案,涉案价值412448元。孙某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并处罚款8000元。
出租、出售、出借、购买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和个人电话号码,都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请同学们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等,切莫贪图小利出租、出借或出售给他人使用,否则将付出无法挽回的惨痛代价。
最后大家应牢记“三不一要”,即: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因小利而受诱惑,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遇到任何可疑电话,要拨打报警电话咨询。相信大家做到这些,就可以将电信诈骗拒之门外。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