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莫愁中专校!

讲话发言
科技创新为劳动教育赋能——第四周国旗下讲话
部门:李家欣   发布日期:2023-02-27 13:31:46 阅读次数: 浏览范围:全部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2年5月,教育部批准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全国各个高校中首次设立。

劳动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新时代,如何将科技元素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劳动?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劳动教育的效能?最近,读了一篇文章《科技创新为劳动教育赋能》,分享给大家。

科技、创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在中小学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劳动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路径。从目前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两种现象:一是以清洁、烹饪、养护植物等劳动为主,创新的、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参与较少,二是积极倡导在劳动教育中实施科学教育,但一些学校只是简单地将 “科技实践” “技术制作”等同于劳动实践,劳动教育实施充满 “技术味”而缺少 “劳动味”,没有体现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培养。

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有机融合科学教育,以下三个要点值得关注。

一是把握劳动与技术的关系。20世纪末,从劳动到劳动技术,就是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落实。技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劳动实践中所涉及的多媒体、物联网等;技术作为工艺、方法等,无论是哪种形态的技术,都与劳动密不可分。

二是理解劳动教育中的实践。从目前已有的劳动教育融合科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施者往往只关注了劳动实践的操作性。这种现象一方面源自对技术本身的狭隘理解,只看到其工具性一面而未看到其人文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源自只重视 “作为劳动的实践”,而忽视 “作为教育的实践”。 劳动实践是一种创造性实践,劳动实践的创造性与科技密不可分。科学教育中的创意、设计、实践、产品等重要属性和要素成为实践过程的重要组成。

三是注重劳动教育实施的指导。 “劳动学习与实践”一词强调让学生经历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其发生以及科技与创新的有机融合离不开一定教育意图下的指导。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指导需要从作品导向转向素养导向。将重点放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培养上,特别是创造性劳动能力发展和创新精神培育的指导。

所以,围绕创新创业,可以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同学们要增强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树立正确择业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文化艺术系 刘春娣

                                     2023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