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欢迎您,请登录:  教师 OA
文章 教学科研> 科研园地

关于开展“201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的通知

雷语  2013-06-24  点击:

 

  各位老师: 省电教中心组织的201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己经开始,61日起可上传作品.本次活动持续时间长, 大家可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请各位积极参加评比. 参评方法及要求见校园网通知.

                       教科室

                       2013.4.28

 

 

  各市、县(市、区)电教馆(教育技术中心、电教中心):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全面开展“三通两平台”建设,提高广大教师共建共享优质资源的积极性,经研究,决定在全省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全省幼儿园、小学及初中教师。

  二、参评学科和资源类型

幼儿园为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健康五大领域;小学为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音乐、美术七门学科;初中为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十一门学科。

资源类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微课、多媒体课件、教案四种。

  三、时间安排

1.4月—5月,各市、县(市、区)、学校宣传、组织、落实评比活动,教师按照文件要求进行研发。

2.6月1日—10月10日,教师实名制注册(已经注册过的可直接登录)并登录“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公共服务平台”),上传参评资源。

3.10月-11月,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省电教馆)聘请专家,对照《江苏省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指标》(见附件1、2、3、4)进行评审,并公布评比结果。

4.12月,在“省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内发布本次活动的获奖资源。

  四、上传要求

1.教师必须实名制注册和登录,所填信息必须详尽、准确,获奖证书以所填信息为准。

2.教师登录“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jse.edu.cn),进入“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活动中心”栏,登录后,按照《资源上传标准》(见附件5)要求的格式上传参评资源(到期上传平台将关闭)。

3.每位教师只能上传1件资源,每件资源最多只能报2名作者,并同意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省电教馆)对参赛作品进行复制、上网共享等。

4.上传资源为参赛者本人原创,必须是在2012年—2013年间制作的资源,对抄袭、侵犯他人版权的资源由此产生的后果由参赛者自负。

   五、奖项设置及奖金

1.评比活动幼儿园设:课例、微课、课件、教案四个组别。

小学设: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音乐、美术七个组别。

初中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十一个组别。

组委会根据每个组别上传资源数量和质量决定获奖数量,每个组别获奖数不超过100个。

2.课例一等奖奖励600元、二等奖奖励300元;微课一等奖奖励400元、二等奖奖励200元;多媒体课件一等奖奖励300元、二等奖奖励200;教案一等奖奖励200元、二等奖奖励100元。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省电教馆)向每位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3.获奖资源进入“资源服务平台”后,以一年为限(到2014年12月止),平台管理中心按浏览数、下载数和分享数等排名,前30名进行再次奖励,奖金为2000元。

4.活动设置组织奖,根据该地区宣传组织情况、上传数量、获奖数量等综合考量,分别设置市(4个)、县(市、区)(15个)、学校(20个)组织奖,颁发优秀组织奖和2000元奖金。

   六、其它事项

1.为使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了解和参与此项活动,请各市、县(市、区)电教馆(电教中心)转发本通知到每所学校,以便教师随时查看。

2.同一选题的资源可能会有多件,为了提高资源的广泛性,组委会将限制同一选题资源的获奖数量,同一选题的资源获奖数一等奖不超过2个,二等奖不超过4个,希望各校在选题时慎重考虑。

3.每件参赛作品都需截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缩略图(教案除外),随作品一起上传,以备获奖后用。

4.为了避免集中上传时的网络拥堵,希望教师尽早上传。

5.目前已载入“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江苏教育资源网”的资源不参加本次评比活动。

6、活动期间,相关信息将在网上发布,请登录“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查询。

技术咨询请打客户服务电话: 4000518628。

组委会联系人:杨乃洪(手机:13951891962),陶诚(手机:13814002950),陆 伟(手机:13913976587),邢妹兰(手机:15151882171),办公室电话:025—83752129。

   附件:1.江苏省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指标—学科教学整合课例

2.江苏省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指标—微课

     3.江苏省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指标—多媒体课件

     4.江苏省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指标—教案

     5.资源报送标准

   

     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

            2013年4月22日

 

  附件1:        江苏省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指标—学科教学整合课例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指标解释

基本要求

1

思想性

  教学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政策要求,无错误导向性表述,无不适合学生的内容,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2

科学性

  教学内容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无科学性错误。

3

合法性

  教学内容以及资料的引用等无侵犯他人权益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和人格权利。

教学目标

(20分)

4

目标准确

  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着眼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综合地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5

定位、对象

  正确定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对象明确、具体;体现着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可控性的要求。

教学内容

(20分)

6

合理性

  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容量适当、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启发引导性强,符合认知规律, 注重技能,讲求实效。

7

内容呈现

  语言简洁、生动,文字规范,学科语言准确,文本、音视频等素材运用恰当,结构合理;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式和效果

20分)

8

教学方式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探究,强化实践与体验,设计的问题和练习有价值,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形式富于变化,能熟练运用教学设备、优质资源,并较好地为目标服务。

9

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流畅、紧凑,层次清楚,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效率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能自然恰当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性好,教学效果明显。

10

目标达成

  教学活动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知识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媒体手段

(10分)

11

新技术运用

  熟练运用新技术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12

运用效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适时、适宜,讲演结合,教学效果好。

教师素养

(10分)

13

教师仪态

  教师上课形象大方,表现自然,衣着、打扮简洁得体,语言标准,声音响亮。

14

教学能力

  教学灵活,应变能力强,口齿清楚,表达正确,版面清楚,字迹清晰、规范。

录制技术

(10分)

15

视频

  画面清晰,播放无抖动,布光均匀,色还原准确,镜头跟踪迅速,能及时反映教学内容。

16

音频

  声音清晰、响亮,讲话、音乐不失真,声画同步。

17

后期

  有后期编辑,编辑点干净、流畅,没有穿帮、废镜头等,有片头片尾。

加分项(10分)

  有突出的教学特色或教学效果等。

  附件2 :        江苏省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指标—微课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指标解释

基本要求

1

思想性

  教学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政策要求,无错误导向性表述,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2

科学性

  教学内容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无科学性错误。

3

合法性

  教学内容以及资料的引用等无侵犯他人权益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和人格权利。

选题设计

  (20分)

4

选题精准

  选择有针对性的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活动等环节进行讲授、演算、研究、推理、答疑等教学选题,以“小(微)而精”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5

设计合理

  围绕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的问题或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

教学内容

(20分)

6

内容准确

  教学内容丰富、科学,表述准确、规范,重点难点突出、启发引导性强。

7

逻辑清晰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

8

主题突出

  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微课”内容更加精简。

9

结构完整

  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既有“微课”的特点,也有常规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20分)

10

形式新颖

  构思新颖,教学方法富有创意,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类型多样,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11

趣味性强

  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目标达成

  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也是家长帮助孩子学习,教师间进行教研交流的拓展资源。

教师素养

(15分)

13

教师仪态

  教师上课形象大方,表现自然,衣着、打扮简洁得体;语言标准,声音响亮。

14

教学能力

  教学灵活,应变能力强,表达正确,版面清楚,字迹清晰、规范。

录制技术

(15分)

15

视频

  画面清晰,播放无抖动,色还原准确,镜头跟踪迅速,能及时反映教学内容。

16

音频

  声音清晰、响亮,讲话、音乐不失真,声画同步。

17

后期

  有后期编辑,编辑点干净、流畅,没有多余画面,有片头片尾。

加分项(10分)

  有突出的教学特色或教学效果等。

   

  附件3:        江苏省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指标—多媒体课件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指标解释

基本要求

1

思想性

  教学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政策要求,无错误导向性表述,无不适合学生的内容。

2

科学性

  教学内容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无科学性错误。

3

合法性

  教学内容以及资料的引用等无侵犯他人权益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和人格权利。

教学目标

(20分)

4

目标明确

  课件的教学目标明确,选题恰当,内容结构合理且有特色,适应教学对象需要。

5

定位、作用

  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增加教学信息量或扩大教学新视野。

  教学内容

  (20分)

6

准确性

  课件内容完整、主题突出,作品内容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并再现素材;难点处理得当,启发引导性强,符合认知规律, 注重技能,讲求实效。

7

内容呈现

  所用语言简洁、生动,文字规范,学科语言准确,文本、音视频等素材运用恰当,结构合理,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教学效果

  (20分)

8

效果评价

  课件展示规范、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易于接受、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促进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9

目标达成

  课件能促进知识探求、问题解答和效果测评,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促进师生互动、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技术性

(15分)

10

设计制作

  课件设计规范、构思巧妙、节奏合理、创新新颖,符合教与学的原则,能创设适量情景,信息呈现和逻辑层次清晰,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使用价值。

11

运行状况

  课件制作运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及模拟仿真组合恰当,编制合理,职能性好;课件平台课件功能设计完备,操作方便、兼容性能好,交互性强,启动时间、链接时间短。

12

媒体应用

  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技术表现符合多媒体认知的基本原理。

13

软件使用

  采用和教学内容及设计相适应的软件,软件应用有较高的技术水准,使用安全。

艺术性

(15分)

14

界面设计

  界面布局合理、新颖,有创意,整体风格一致,导航清晰简捷。

15

美工效果

  多媒体制作精细,吸引力强,激发学习兴趣,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

加分项(10分)

  有突出的教学特色或教学效果等。

  附件4:        江苏省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指标—教学教案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指标解释

基本要求

1

思想性

  教学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政策要求,无错误导向性表述,无不适合学生的内容,能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2

科学性

  教学内容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无科学性错误。

3

合法性

  教学内容以及资料的引用等无侵犯他人权益的问题,包括知识产权和人格权利。

教学目标

(25分)

4

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妥当、明确;综合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5

定位、对象

  正确定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对象明确、具体、可测;体现着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可控性的要求。

教学内容

(20分)

6

内容合理

  教学内容丰富、科学,表述准确、规范,条例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启发引导性强,教学环节符合认知规律。

7

内容呈现

  文字规范,学科语言准确。 文本、语音视频等素材运用恰当,结构合理,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8

内容组织

  教学内容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和论证,媒体的选择和结合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效果

(25分)

9

目标达成

  教学活动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知识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培养,教学和学习效果明显。

10

培养学生

  能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媒体手段

(20分)

11

新技术运用

  教学内容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运用效果

  能运用新技术手段用于教学,操作方式简便、快捷。

加分项(10分)

  有突出的教学特色或教学效果等。

  附件5:    

资源报送标准

 

  一、学科教学整合课例

  作品内容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实录。

  1.上传到大赛平台的课例为流媒体视频文件,格式为*.flv,分辨率:480 * 360,比特率:400 kbps,帧速率:15 fps,大小不超过200M。

  2.幼儿园课例时长不超过25分钟,中小学课例时长不超过45分钟。

  3.课例须经过后期剪辑,开头须有一幅片头,包括:教材版本、年级、学科、课题名称、执教者、学校名称。

  4.技术要求:画面清晰,色还原准确,剪接到位,不出现如穿帮,废镜头等,镜头摇移平稳,构图讲究,能及时呈现教学内容,画面播放流畅无停顿,声音清晰,讲话、音乐不失真,无不良的视觉、听觉效果。

  二、“微课”

  作品内容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课堂实录片段。

  1.“微课”时长在8—12分钟之间,超过将扣分。

  2.其它的上传要求按《学科教学整合课例》要求执行。

  三、多媒体课件

  作品内容为与教学紧密相关的多媒体CAI、网页型课件及其他类型的积件等。

  1.统一用*.zip格式上传,建议使用FLASH或网页型工具研发课件,以方便在线展示,大小不超过30M。

  2.技术要求:界面应布局合理,窗口大小应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视觉效果好。若是交互性动画,操作应方便、灵活,交互性强,启动时间、链接转换时间短。

  四、教学教案

  作品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上传文件的格式为*.pdf, 大小不超过30M。

编辑:雷语  来源:本站原创
最新LATEST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