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欢迎您,请登录:  教师 OA
文章 教学科研> 学科风采

语文教师:你应烹调多样语文味

教科室0  2009-04-16  点击:
语文教师:你应烹调多样语文味      ——兼论王崧舟老师《一夜的工作》教学实录   蒋琳丽   内容提要:作为语文教师,近年来听得最多,也最真实的声音可能要属“不知道书该怎么教”,“书到底该怎么教”这两句话了。因何缘故让不少教师敢于如此坦诚地揭自己的短?这些短处又因何而来?语文教师又如何走出这样尴尬的处境?在新课改中,他们又如何释放更多的空间,坚实和丰富自己的人格内存。王崧舟老师《一夜的工作》教学实录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启示。       常听见一些语文教师,包括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慨叹:“现在都不知道书该怎么教了。”或者常闻这样的质疑:“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想得见说话者对语文教学的焦虑和期待。有类似想法的教师应属于有良心的教师,片言只语仍能折射出他们的专业道德和职业良知。 但显然,我们的情智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教,如同舵手在走熟了的海洋航线上迷途,一样的可怕(尽管存在一些语文教师厌倦了走老路,寻找新路而不得的可能)。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教会了人们崇拜偶像,盲从圣人立言和迷信权威、法则,对准绳、规则和固有格局的依赖、迁就已写进了我们的性格,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同样顽固地把持着广大教师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教学不能离开模式、程式的引导;我们的评价也推波助澜地把活生生的语文教学朝一个模式和标准的框子里套;尽管我们时常有冲破程式桎梏的呼唤和努力,但多数人又总习惯于在程式的佑护下依然故我,亦或穿新鞋走老路。 “到底该怎么上”,隐隐透露出一些语文教师对模式的向往,以及在旧模式和教学格局被否定后的慌恐和失落。 “不知道书该怎么教”似乎宣告了这样的事实:一部分教师的行为已经落后于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引起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产生怀疑;甚至,因对教学形势估计不足和应对失策,而出现自我迷失。一句话,语文教师在激烈的教学改革中正经历迷途、困惑、痛苦、反思、选择的心路历程。 蜕变需要代价,付出的不只是痛苦。激起我们思考兴趣的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和专业品行,他如何能避免上述找不到北的困惑和高原现象?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深化源自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课堂实录,所以本文将结合这一课例,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一、语文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人格而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把这句话改动一下,语文教师必须是自己教育思想的领导。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做诠释他人教育思想的试验场,教师没有了独立的操守,任何外行都可以肆意的品评语文课。屡遭物议的语文课堂总是呈现出让人悲哀的“惊人一致” 。 不能让权威压弯我们的脊梁。王崧舟老师教学给我第一个震撼是,他敢于选择颇受争论的授课内容,而且他敢于把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审美及价值取向融汇在对一堂课的打磨上,在《一夜的工作》上做足了文章;让学生在巨大的历史背景下,领略领袖人物日常工作折射的人格光辉。 课文常教常新,不趋时议和潮流,正是王老师这位名师的重要魅力之一。 教学即人格。人格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我的理解是,教学人格不外是内心对教学工作的体认和崇敬程度,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度和感染力。《一夜的工作》这样的小文章,大场面,大制作已经不需要我们对教师内在人格作不必要的铺陈了,王老师对每一个发言者毫不吝惜言语赞赏和奖掖,他周身散发的儒雅风度也是让人久久难忘的。 二、语文教师应该充满激情,并善于用激情点燃学生内在的情感,拨动学生感动的心弦。 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重要呈现方式。有情感的教育方称得上是活的语文教育。 人生因为感动才有意义,语文因为感动才美丽。语文教师要有诗人的气质,演员对角色的敏感。《一夜的工作》教学在自始至终都涌动着情感潮。王老师不愧是一个煽情高手。开头的诗歌导入和结束时的男高音声情并茂的演唱,不只使教学流程圆润饱满,也为学生学习语文调足了情感,升华了体验。 欲感人者先感动自己。写文章如此,教学也是如此。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经历,通过广泛阅读,精研教材,反复历练等途径,努力让自己的内在情感厚积起来。 观看课堂实录时,一个疑问顿时闪进脑海:激情是怎么离我们而去的?如果说老教师因为多了一些冷静和稳健,没有激情尚属有情可原,为何年青教师的语文课也乏情可陈?那种激情课在公开课上也难得露脸,岂非怪事? 讨论来去。可能还是我们的心态,我们对职业的倦怠和审美疲劳。这可能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重视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教师的激情并不能取代学生的情感生活。与现今一些语文课上火爆热烈的表演,相映衬的是学生表情冷漠,反应平静,状况着实令人深思,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我看来,披文以入情,这一传统方法并不过时。王老师的情感教育,除在设计上自有高招之外,他还抓住了文章核心段落的反复品味与阅读、探究,在某一个情感“富矿”上层层造势,不断在学生幼小的心田上注入情感的源头活水。这节课,师生情感在教学中都得到培育,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相信但凡看过实录的人,那个眼里噙满泪水的小女生的形象,肯定是挥之不去的。 语文教学是审美的教育,情感的熏陶落实在每一节课中,让每一个学生在内心深处受到触动,养育美好情感,这才是对教师灵魂工程师称号的最好注解。 三、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避免思维在浅层次上徘徊和低浅经验上停留,成为学生思维发展和深化的促进者。 而今一些语文课因为刻意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场面上的热闹,教师总要设计一些浅豁的问题或无效提问,让学生在“是”与“不是”间作简单的选择,有的提问甚至都不需要作答;还有些问题仅是简单的信息搜集,也要故意设计讨论,用所谓的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冷静思考,都是把语文课上成低效课的原因。这样的课看似学得轻松、却很难有较大的收获。 思想的深度常常建立冥思苦想,甚至痛苦的自我批判基础上的。近年来,学生说的训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不容乐观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谓的“自由思想” 、自在表达因为教师对问题预设缺乏层次和深度,而流于放任和“脱口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表达复制原有经验,“怎么说都好”的现象渐渐成为时髦,结果是,学生能说会道的多了,而说的逻辑层次,说的内容深度未见明显提高。 思想深度决定思维质量,提升经验层次决定感动程度。 王崧舟老师的课如果说有瑕疵的话,在这一点上较为明显。一是王老师整个教学提问过多,较零碎,虽然可能有照顾多数学生初衷,但这种提问多以“是” 、“不是”,或者以“难道不是”这种反问加以提示呈现,学生在连珠炮似的提问轰炸下,很难有多少时间用于思考和倾听。 倾听也是放飞心灵,自在思考的一种形式。 语文教学不能仅是信息传递,开放的学习方式不是取消教师或臧或丕的评价。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表达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他同时也是一个评价者,教师的“先知先觉”,教师的引领作用决定他不能永远保持中立,其评价角色不可忽视。语文教学中既要避免内容的重复,也要对学生众口不一的说辞,语言表达和逻辑中的问题加以指点、评判,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是一种资源,多数学生重复表述同一个问题,难以实现学生思维飞跃,激起新的学习兴趣;这无形中也是剥夺了其他学生公平接受更深层次学习的权利。 四、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调和“语文味”,在品味语言中把语文课落到实处。 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上,原因之一是有些教师放弃了多年的坚守,去追逐所谓的“人文性”去了。 外表的热闹是轻浮的,只有精致的阅读才赋予语文以至深的回忆。迫于外在评价的压力或者为了取悦时评的喜好,放弃一直坚持的好做法,是一个语文教师的悲哀,也是其教学人格缺乏独立性的表现。 古人提倡诗文的涵咏,讲求浸染熏陶,这是学习语言的不刊之论。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在意“文眼、诗眼”,在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我们语文教学极有启发。 精美之处,一定要调制出“语文味”。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为我们做了十分典型的示范。他抓住“极其”一词反复推敲,采用更换、朗读、品味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崇高品质;精读中,指导学生领会大义微言的妙处,可谓棋高一着。 细节之处不放过,易于忽略处再生“语文味” 。王崧舟老师,在周总理住所是“宫殿式房子”这一寻常易被人放过处,诱导学生联想,房子以前的主人会是谁?借此将共产主义战士,人民总理的生活与封建帝王、军阀进行对照,开掘新的角度,引领学生探知人物的精神世界。 朗读是语文味最朴素也是最管用的烹制方式之一,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读的分量不小。有示范朗读,更有“咂味”式的反复咏读,在课堂中开辟了一块本色的教学空间。 论者以为王老师这节课没有字词教育,就轻言王老师忽视“工具性”的说法并非确论。 首先,当今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大有非语文就奢谈工具性之势,这种语文自恋和盲目自大颇为可笑。说语文工具性,不如说语文味来得更恰切。工具是冷冰冰的,而语文味既合语文文学性的特点,也是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特质,具有排他性,而工具论是无排他性的,工具性提法还是不提的好。 而且,王老师的课堂虽没有单立自此教学,但他却是进行了更为有效的字词教学,难道品味语言不是字词教学吗?谁又能说在语境中学字词不如单独学字词好呢? 笔者也不同意把一堂语文课不教字词,就视为忽视语文味和工具性的说法。论者要求每堂语文课要有不变的程式,不符合教学机智对灵活性的诉求;强求一堂课承载太多的使命不切实际也不可行。 “语文味”,语文至真之味。语文教师最要学会的一种烹制本领。 语文教师,你应该是这样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格,善于引领学生体验激情,学会感动,进入思维深处;能够灵活自如地“水煮语文”,烹调多样语文味。 语文教师你真不简单。  
编辑:教科室0  来源:
最新LATEST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