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欢迎您,请登录:  教师 OA
文章 教学科研> 教学管理

小班化条件下促进初中生合理学业分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科室0  2009-06-15  点击:
编 号   (初中专项课题)   课题名称:          小班化条件下 促进初中生合理学业分化的教学策略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 5000 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相关人员名字 )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小班化条件: 随着学龄人数的减少, 在不减少班级数量的前提下, 班级生数己经明显降低,。就我校而言, 2002年之前每班实际学生数均在五十人以上,而2004年已降至每班三十多人,2005年班班均只有三十人左右,这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锲机。南京市教育局根据这一特点,及时进行了小班化教育试点工作。我校被选为首批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实行小班化教育四年来,通过学习小班化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我校教师们教育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合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一切为了学生的充分发展己经成为教师们行动指南,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配套不断完善,为小班化教育深入开展提供了强力支持,目前小班化教育在我校已经成为常态。 2、初中生:年龄在13-15周岁的七-九年级在校学生。 3、合理学业分化: (1)学业分化(本课题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业水平、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及能力方向上的差异。 本课题的“学业分化” 包含两层意思 A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 B指学业面貌的不同,即从个体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课程, 也就是基于兴趣选择学习课程。 目前有一部分人对学业分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分化是可以防止的、可以消除的,还有一部分教育者认为这种现象是消极的、负面的。实际上分化是客观存在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学生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生发展需要的表达。有些分化需要预防或缩小,如文化成绩等。有些分化则需正确引导和鼓励,如兴趣爱好,不同方向的能力发展等。 (2) 合理学业分化: 即通过教学改进、教育引导,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中基本合格的前提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之符合学生的合理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实现人的充分发展,达到为社会培养各方面、多层次人才的最终的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合理学业分化” 的内涵包括: A 每个学生达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基本的质量要求; B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提升; C 让每个学生基于自已发展的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计划; D 在小班化条件下,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探索具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和教学对象的发展情况所做的总体设计和系统安排。 本课题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学校和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对象的发展情况和学生自主学习所做的总体设计和系统安排。 综上所述,本课题意义为:小班化条件下,指向学生合理发展的教学策略的校本实践研究。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查阅一些资料发现,研究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的成果很多,防止或缩小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研究也很充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文化成绩为目标,希望能找到某种方法让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致。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本课研究的视角独特,目前还未见到相关的研究报告。 2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重新审视学业分化现象,在承认客观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重新认识并开展思考,寻求理论创新。 (2)本课题的指向是全面提高初中教育质量,高标准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进教学行为,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实践模式。 (3)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4)通过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的理解,形成校本理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5)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特色。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的目标: 小班化条件下,学业分化现象仍然客观存在,不是通过改变教育模式就可以消除的,也不能消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得教师们重新审视、认识学业分化现象,形成校本理解。同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业分化,开展教学策略探索,立足解决本校学生学习质量不太高的现状,着眼于促进学生合理学业分化的研究,使学生合理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有学校特色的促进学生合理学业分化的小班化初中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 另外在研究中还要把学校特色,如爱心教育、美术教育、女足特色、音乐教学做合一等进行融合,以形成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2、研究内容 (1)现状研究 ①我校学生学业分化的现状的研究。 ②我校学生发展现状的研究。 ③我校学生自主发展需要与学校特色教育的现状研究。 ④学业分化与自主发展需要的关系的研究。 ⑤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对小班化教育的理解与教师习惯性教学方式、思维冲突的现状调查。 (2)方案研究 ①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本校学生学业质量基本要求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②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规划的制定与相应的指导策略研究。 ③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研究。 (3)策略研究 ①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A 目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B 培养美术、女足、音乐、科技特长生的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C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D 小班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E 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目标、实施及评价方案的设计。 ②资源保障研究 A 适应小班化教学需要的教师校本研训的研究。 B 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研究。 C 基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学生“导师制”研究。 ③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方案的研究。 3 研究重点 (1)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质量基本要求及评价策略的研究。 (2)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3)特长生培养策略研究。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策略为抓手,组织全校教师在重新学习课程标准和小班化教育理论的前提下,在符合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质量基本要求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在专家不定期的指导下,以行动研究为主,开展对本课题的校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精华,形成有特色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校本课程体系。在达到素质教育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素质教育的特色之路。 2、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周期计划为三年,2012年下半年结题,共分四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2009.2-2009.8 1、2009.2-2009.3月,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结合近几年小班化教育中出现的困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成立课题组研究申报本课题。 2、2009.4月,聘请有关专家对申报的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 3、2009.6月申报“十一五”省级教育规划课题。 4、2009.7-2009.8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学习培训,重新认识素质教育的课程标准,重新认识学业分化现象,形成校本理解。 第二阶段:2009.9-2010.2 1、各子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并实施研究。 2、利用文献法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各学科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体系,努力做到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相结合。 3、培养特长生的校本课程体系研究,此阶段主进行音乐、美术学科,初步整合、充实相关的教材内容,形成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适合本校教学要求的校本教材。 第三阶段:2010.2-2012.2 1、实践研究阶段,课题研究全面进行。 2、积累研究过程中的论文、案例、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3、编辑校本课程教材和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校本评价体系并试用。 4、课题中期专家指导、评估。 第四阶段:2012.2-2012.9,课题总结、结题阶段。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集册出版相关成果,进行结题论证和成果推广。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运用调查法调查小班化教育条件下,师生对小班化教育的态度和对小班化教育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调查基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条件下学生学业分化的状况;调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为寻找促进合理学业分化的方法提供事实依据。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采用广义的个案法则,即在一个较长时间里(三年左右)对研究对象施以旨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促进合理学业分化的教育教学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跟踪了解,以期找出最佳方案。 3、文献研究法:及时广泛了解中外小班化教育中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寻找适合本校的、对本课题研究有帮助的方法。 4、教育行动研究法:以个性化的、自主化的、校本化的研究思想为指导,把课题研究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履行义务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试卷测试、访谈等了解本校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校本理解程度及学生的学业水平现状和个性化需求,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大胆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知识经验、方法、技术和理论进行本课题研究,并不断修正或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法,努力在研究周期内得出理想的成果。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本课题的主要观点是: (1)对学业分化的理解。 目前,绝大多数普通教育工作者对学业分化的理解仅限于学生文化成绩层面,认为分化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是有害的;分化是可以缩小的,可以预防的。本课题认为上述观点只是对学业分化中一种现象的理解,很不全面。本课题对学业分化的理解是:学业分化是客观存在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学业分化不仅仅指文化成绩的分化,还应包括个体发展差异、个性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等。促进初中生合理学业分化,就是要在让每个学生达到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基本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采用对应的策略,促进学生全面的、充分的发展。 (2)学业分化需要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在达到义务教育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分化是合理,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3)寻找新的教学策略促进合理的学业分化。 (4)小班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课程标准校本化更易实现。 2、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在教育思想、教学策略、公共资源等方面对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深化。 (2)学业分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重新解读、重新认识。 (3)通过基本标准的研制,寻找学生学业水平的个性化发展,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小班化特色的教育模式。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小班化教育与学生学业分化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2009.9—— 2010.7 我校初中学生学业质量基本要求 方案、  文件 2009.9— 2010.7 促进初中生合理学业分化教学策略的理性思考 论文 2010.9— 2011.7 特长生培训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 2009.9— 2012.7 学生自主学习计划与实施的案例研究 案例或研究报告 2009.3— 2012.6 最终成果(限3项) 小班化条件下,促进初中生合理学业分化的教学策略 研究报告 2012.9 共同基础与学业分化(暂定名) 论文集 2012.9 享受小班化教育--我的成长故事 学生作品集 2009.9-2012.7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径验的一线教师,他们除参与过一个市级规划课题研究外,还参与了学校现有的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班化背景下,初中生学业水平两极分化的对策研究”的研究,具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和能力,人员组成老中青结合,教育、教学、社交人员齐全,结构合理,研究兴趣浓厚,每人独立承担或合作完成一项子课题研究,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结题。 2、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组己经开展了我校初中三个年级学生学业水平的调查,并计划五月份开展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调查;开展了音乐、美术、体育、德育等校本课程的研究。各备课组就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展开了讨论。聘请了部分专家对课题进行了指导。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己经分工到人,职责明确。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全力支持课题组的工作,给予下列五点保证: (1)、组织保障:学校高度重视课题研究,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课题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平时的过程性管理由教科室全面负责。 (2)、研究队伍:参与研究的教师各层次齐全,是中学高级、中学一级和中学二级教师组成的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其中多人参与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较熟悉且热情、有信心,课题组根据研究的需要,可有计划地聘请校內外的相关人员完成任务。 (3)、经费保障:学校行政无条件提供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且修订了教科研成果的奖励条例,加大了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当然,如果能获得上级经费支持,则对课题研究更加有利。 (4)、时间保障:理论学习以寒暑假为主,课题实践和教学处、德育处协调,教学处、德育处保证全力支持。 (5)、政策支持:学校规定,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晋级、评优等待遇,优先提供外出学习和展示的机会。    
编辑:教科室0  来源:
最新LATEST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