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激活想象,“嚼”出人物鲜活形象
师:姓阎的都督举行宴会,为什么邀请王勃参加?
生:因为他听说王波非常有才气。
生:因为他知道王勃特别有才气,才邀请他参加宴会的。
师:王勃是山西人,而此时他是在南昌,听说,可见名气很远,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假如你是姓阎的都督,你会怎么邀请王勃呢?
生:王勃,我听说你很有才气,想邀请你来参加宴会。
生:姓阎的都督可能会给王勃发一张邀请卡,在邀请卡上写上:听说你很有才气,请你来参加宴会。
师:“邀请”是一种什么样的请呢?
生:邀请是特别想让他来的这种请。
生:非常希望他来参加宴会。
师:让我们把“邀请”放到句子中读!(生很有热情地读)
【案例分析】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咬文嚼字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儿童与成人阅读文本的角度不同,他们首先是在看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坚守儿童立场的“咬文嚼字”,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要引领学生紧扣文本的“咬嚼点”潜心会文,注重情趣和理趣的融合,激发想象,让儿童在现实和虚拟两重世界里体验,会使文本内容理解更丰满,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刻。本片段中,紧扣“邀请”一词,引导学生探究原因,结合文本内容,设置情境拓展想象,体会邀请的情谊之热烈,王勃名声远扬,由表及里感受王勃的才气高。“咬文嚼字”的训练,把语言和思维方法的习得作为教学的重点,贴近生活化的教学,似曾相识的邀请情境,让课堂情趣浮现,有效实现了“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这一目标。
【案例二】引入课外,“嚼”出语言深厚内涵
师:王勃要写文章了,他是怎么写的呢?
生:他写时“文思如泉”。文思如泉,写文章的时候,词语呀、句子呀、好的想法呀,都像泉水一样灌入脑海里。从这个词,我体会到王勃真的很厉害。
生:他写文章时“笔走如飞”。笔走如飞,就是说他写文章时写字速度很快,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篇文章写好了。我体会到了王勃很聪明,短短的时间就把一篇文章写好了,真了不起!
师:对,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个词“胸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还有个故事呢。(《补充习题》P20第四题《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
北宋有个画家,名叫文同,他非常喜欢画竹子。为了画好竹子,他常常去观察竹子,用心研究竹子的各种形态和特征。
文同画的竹子越来越好,诗人苏轼很喜欢他的画,拜他为师,向他学习画竹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苏轼领悟到了文同画竹取得成功的奥秘,把它概括成了这样几个字:“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思是,画竹前,心中就有完整的竹子形象,这样,画的时候,便能一气呵成地画下它。
后来,人们常常用“胸有成竹”来比喻处理某件事之前,就已经有了完整的考虑和打算。
1、根据故事内容填空。
(1)文同是北宋时期的 ,他非常喜欢 , 拜他为师。
(2)“胸有成竹”的意思是画竹前, 的形象。
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什么?你能在文中找到吗?请用横线画下来。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胸有成竹”的意思了吗?
生:人们常常用“胸有成竹”来比喻处理某件事之前,就已经有了完整的考虑和打算。
师:你觉得用“胸有成竹”形容王勃合适吗?
生:合适,因为王勃在写文章之前就已经知道要写什么了。
生:当然合适了,因为她在写之前,已经想好了该写什么,怎么写了。
师:“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形容出了王勃很有才气,你还知道有哪些词语也是形容人很有才气的?
生:一气呵成、出口成章。
生:妙笔生花。
生:手不停挥。
【案例分析】
汉字的内涵很丰富,汉语言来源包含着厚重的历史色彩。咬文嚼字教学,既要咬的住文,更要嚼出其中意味深长的语文味。咬文嚼字教学是否有效,还应以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被学生理解为评定标准,立足于儿童的认知特点,教给学生方法,让儿童在“无痕”中得到提升的教学设计,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教学中,教师紧扣“胸有成竹”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胸有成竹”这个文人故事,再走进课本,走进王勃创作《滕王阁序》这个故事,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才气高。为下文的拍案叫绝埋下了伏笔。抓住这个词,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案例三】情感表演,“嚼”出作者独到思绪
师:当都督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说了什么?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拍案叫绝。
师:案,是桌子的意思。拍案,就是拍桌子的意思。同学们请你也学学都督“拍案叫绝”。(学生表演)如果你是参加宴会的名人,刚刚不愿写,不敢写,此时,当听到了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妙,实在是太妙了!
生:厉害,真是厉害!
生:牛,真牛!
师:说到这啊,老师还想给大家说个故事: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说说,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所以,都督忍不住说:
生:奇才!真是奇才!
师:虽然这段话没有直接去写王勃多么有才气,但是作者通过写都督的表现却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王勃的才华横溢。这样的写法就叫做侧面描写。
【案例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情感表演“拍案叫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表演,唤起了学生生活经验中对“赞赏”的激情回忆。通过适时的介绍背景故事,点明作者的写作方法,学生既理解了词语的真实含义,有体会到作者写作思绪的独具匠心与良苦用心。
【案例四】推敲品味,“嚼”出语言美丽魅力
师:《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让都督忍不住拍案叫绝,也成为了千古名句,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怎样的景色啊?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说一说吗?
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空中轻轻地飘荡……
师:“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师:猜一猜,“鹜”指什么动物?
生:野鸭。
师:(出示落霞孤鹜图)这景色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美在云霞灿烂。灿烂的云霞有许多颜色,有的金黄、有的绛紫、有的血红,有的银灰。真美呀!
生:美,美在水天一色。水连着天,天连着水。天是一片蓝玉,水是一块翡翠。水映着天,天染蓝了水。水和天合璧。美丽极了!
生:美,美在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余晖缓缓地飞翔。太阳的余辉照在野鸭身上,给野鸭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衣服。鸭子在天空中慢慢地飞,享受着余晖的美丽。
师: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生:个读,赛读,齐读。
师: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吟诵着千古佳句,老师想把这么美的情景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你想,吗?试着和老师一起背一背。
师生背诵“远处,天连着水……飘荡”
【案例分析】
咬文嚼字是以理解为基础,想象为提升,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充满魅力的语言。在学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语句的意思,通过课件将文字符号转为色彩丰富、形象鲜活的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所展示的情境尽情联想,引导学生建立“内心视像”,达到见其景、会其意、悟其情的境界。
【案例反思】
1、阅读教学讲究有效的“咬文嚼字”
阅读教学中,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抓住一两个重点词语,往往会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咬文嚼字”,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把字典或参考书上的词语解释照抄、照背,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而且转眼即逝,更谈不上理解运用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咬文嚼字”呢?笔者结合相关研究者的研究心得,认为:1、“咬文嚼字”要与“课文情境”紧密结合。新课标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咬文嚼字就必须与词语所在的课文紧密联系,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咬文嚼字”。2、“咬文嚼字”要与“联想表演”有机结合。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咬文嚼字”就必须与语文实践有机结合,而“联想表演”就是让学生有效实践的方式之一。3、“咬文嚼字”要在“文本段落”中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2、儿童立场下的教学策略
儿童立场就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旨在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儿童立场下的教学,是“发现儿童的教学”。“发现儿童的教学”是读懂文本与儿童心理的教学,往往取决于教师是否走进文本并恰如其分的演绎,也取决于教师是否坚守儿童立场,与学生展开平等真诚的对话。儿童立场下的教学策略。策略一:制定学习公约,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自主管理。策略二:集体互帮互助,在学习中解决学习问题。儿童立场下的教师教学定位。1、立足儿童发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2、消除师生界限,创设平等交流的环境。3、创设情境,在兴趣引领下提升儿童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