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与尊重建起师生友谊的桥梁
一、“U盘不见了”
这节课六(3)班的信息课上完了,我照例向往常一样上课、下课。上课前我还看到我的U盘在电脑桌上好好的放着了,下课后,当学生走完后,我下意识地看一下我的电脑桌,什么也没有。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完了,这U盘里存了大量有用的信息,掉了就麻烦了。我的头一下子痛了起来,心里十分着急,我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上课的时候还在,怎么下课就没了。种种迹象表明,u盘是被六(3)班的学生拿走了。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把它交出来呢?怎样才是最好的方法呢?去报告校长,找学生谈话一一排查,这样好吗?怎样能让这件事大事化小,而且又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还给我了,我心里有了主意,但也有似毫犹豫,如果学生不还给我该怎么办呢?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相信孩子们,我相信拿走我U盘的孩子只是一时好奇,并非真是有心要偷我的东西。
我决定按照我的方法试一试。我来到六(3)班,显出一幅十分着急的样子,我对孩子们说,老师的U盘不见了,里面有很多重要的信息,现在到处也找不找,同学们机房很大,可能掉在了某个角落,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找到,哪些同学愿意去帮老师去找呢?”这时六(3)班的班主任范老师似乎也明白了什么,连忙说道:“朱老师的这个U盘很重要,里面有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是老师的心血,如果弄掉了,将影响老师的工作,朱老师现在很着急,哪些同学愿意去帮助朱老师去机房去找?”有几个男生举手了,范老师朝我点点头,我带着这几个孩子去了机房。到了机房,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好好的帮老师到处找找。”孩子们很认真地帮我找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高个子的男生,拿着u盘跑到我的面前说:“老师找到了,我在后面的桌子下找到的。”U盘明明在我前面的桌子上,怎么会跑到后面的桌子底下呢?我心里明白是他拿的,却依然笑着对他说:“啊哟,终于找到了,你帮老师一个大忙,老师真是谢谢你。”“你们都回班了,回去后就跟同学们说找到了,其它的就不要说了。”我心里松了一口气,孩子虽然有些调皮,但我想也是出于好奇,并不是存心要拿我的东西,我给他机会,他能主动认识到错误,并且及时纠正,这说明他还是一个好孩子。
这件事过了很久,当我都开始有些遗忘的时候,教师节的早上,我刚跨进校门,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递了一朵花送给我,还有一张小小的卡片,上面写着,“老师谢谢你!”我认出了这个男生,我和他相视而笑。这是幸福的微笑,它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更应该学会相信学生。
二、由“U”盘不见了引发的思考
六年级学生不同于低段学生,他们已具备了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只是意志力差、依赖性强、反复性强。他希望表现自己,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重视,当他们犯了错误后,他们想要的是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而不是老师在课堂上的当众辱骂和指责。所以我认为面对学生犯错时,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错在哪里?会给班集体带来哪些危害?不要轻易的处罚学生,呵斥学生,多给他们指点解决错误的办法,让学生从快乐中矫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充分的信任班主任,而且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一旦他们不小心犯了错误,他们就不会回避,会坦诚的告诉老师,会勇敢的去面对。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无论从社会责任、生活能力甚至生存能力、自制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摆脱不了对家庭,对学校的依赖性,因而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认识片面、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等,犯错误也是必然的。话说回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他们是处在受教育阶段的学生呢?所以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也应相信学生有能力改正,我们的责任则在于创设有利于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条件。
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满足学生人格独立和自由选择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首先不应只把他们看着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们,把自由选择和自主决策的权利交给他们, 使他们在自编自演的活动中去体验成功的愉悦,即使失败、犯错误,也要在引导的基础上相信他们有自己改正错误的能力。也就是对学生要采取信任的态度。踩在对学生信任的基石上,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无不阐明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的前提是相信学生。我在工作中也一直坚持这一观点:允许我的学生犯错误,相信我的学生能认识,也相信我的学生能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