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两句话的含义,体会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和萨沙自信自强的人格思想。
3.立志成为“自觉保护弱小者”和“不甘做弱小者”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两句话的含义,体会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和萨沙自信自强的人格思想。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齐读课题)这句话是谁说的?(萨沙)谁愿意来做萨沙,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3、你觉得文中谁是弱小的?(蔷薇最弱小,萨沙最弱小)为什么?
(设计说明:检查学生上一节课生字词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引入新课。)
二、精读理解
精读课文,引出中心问题。
1.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蔷薇花的?找到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一标。
2.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老师相机出示:
①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②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1)指名学生分别谈感受,并有感情朗读。
(2)你看到了这一株野蔷薇,会怎么想?
(设计说明:亲身的朗读实践,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
3.萨沙是怎么做的呢?
依据学生回答,揭示描写萨沙做法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萨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设计说明:这是教学的一个切入口,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教学的效果。)
2、 大家看着这些词语,想象一下这样的雨景,思考:在滂沱大雨中,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呢?默读课文,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写下自己的体会。
3、 (设计说明:语文课需要学生静心体会,这是一个自主探究、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训练学生读书做批注的能力。)
4、 全班交流体会,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5、 相机出示重点句:
①“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②“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问道。
6、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体验这样两点:
①父母亲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这里要联系上文他们的做法来谈,引导学生体会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②萨沙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这里要抓住萨沙和妈妈的第二次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读,感受到萨沙在妈妈眼中是弱小的,而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由此引导学生体会萨沙自信自强的人格思想。)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设计说明:结合课文内容谈体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从而体会到人物的高尚品质,达成目标1和目标2。
四、总结全文,生活迁移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何要用“我不是最弱小的”作为课题吗?(它表达了萨沙的心声)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
(设计说明 :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妈妈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学生通过练说,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达成目标3)让我们都做一个有爱心、勇敢的孩子,现在,让我们挺起胸,一起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师手指课题)
板书设计:
14、我不是最弱小的
爸爸——妈妈——萨沙——蔷薇花
(红笔写)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作业设计:
一、理解课文填空
1、《我不是最弱小 的》一文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2、“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的意思是:无论何时何地,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比自己(年龄小的),比自己(力气小的),或者比自己(身体弱的)人。
3、“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自豪)地问道。这是萨沙用自己的行动向妈妈表明:(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不是最弱小的了——我也能保护别人了。)
4、你是最弱小的人吗?举例说说:( 我也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曾经帮助同学打扫过卫生,给摔倒的同学抹药等等)
二、完成补充习题P50页第三题 。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