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语文课上的综合训练,除了少有的自由阅读或是周记练习,学生的绝大多数语文练习是在各种各样的练习册、作业本和强化卷上完成的。这些练习虽然题型丰富、花样繁多,但是呈现在纸面上的样子却是共同的:白的纸,黑的字,还有在一串串黑字中间中间出现的括号,或是长短不一的横线。那些都是要学生填写的内容,音形标点、字词句段,我们称之为语文作业。完成这些括号、横线或空行的填空,我们以为这就是在做语文训练。
这真的是语文作业吗?真的是语文练习吗?
还是简单回顾一下“语文”吧。通俗地讲,言说为语、笔记成文,语文是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听说读写都是很重要的语文能力。而这些都需要在学生语言自然习得和养成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的语文教育和学习进行后天的纠正和培植。这个在学校发生和进行的过程,是值得老师们认真对待的。
语文的能力,是系统化的,特别是言语作文的意识和能力,都应当是以整体形势呈现的。简单地说,就是人们说话的时候,应当是讲有条理的话,讲成句的话,讲有逻辑的话。人们写东西的时候,应当是写整句的话,写逻辑清楚的话,写有条理的话。这样,才算是合情合理的表达,才能较好地满足比较正式场合中对言语文字的表达需要。
但是现实的状况却不是这样:很多学生发言总是只言片语,讲话、作文常是前言不搭后语,缺少必要的逻辑或顺序,课堂叙述和作文说明常常不能具体展开。通常,这些学生在做语文练习题时并没有出现如此的现象,他们填写的答案也往往能被老师轻松地勾勾画过。
难道是训练的不够?
不是吧。我想,也许是我们练错了,越是认真练越是走火入魔吧。
你说,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建构,怎么会是靠做那些“填填补补”的事情就能获得的?练习册方便了学生书写,只需要填写必要的关键词句,其他的语句和文章都是不必要从学生的思考中来回的。印刷好的卷面上,有的都是现成的却又残缺句段,形成大大小小的框框,学生只需不断地往框框里面钻,只需要进行多多少少的语言片段的修修补补,完全不需要经历一个成句成段成篇的语言思维与加工的过程,即便是有这样的瞬间,也不需要经历成句成段成篇的语言成果从嘴巴一句一顿的言说、从一笔一划的书写中间汇聚而成的过程,那么,进行这样日复一日的练习,能练就活跃的思维和语言吗?能“建设”出像样的语文能力吗?
如果再以这样的认识反观学生手中的练习册、强化卷,再去看看那些名目繁多的“填填补补式”的题目,你还会觉得那是在进行“语文”练习吗?它们是语文练习中的合理补充,却不应该成为练习的主体。
也许你会抱怨:考试卷不也是一样的吗?我平时不这样练习、不强化,考试怎么办?
是啊,的确如此,老师们很难。况且,我这里的话一时也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我想老师们还是要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他们建构正确、实在的语文能力,有必要吃点辛苦做一些“私活”——在平时的课堂和作业中,能多主动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热情和行为的练习。课堂上少一些是非判断、非此即彼的问答,多让学生想好说好整句整段的话,自由地回答和叙述。在做必要的简单填写的作业同时,用好普通的语文本,让他们在那些整洁的一行一行的横线上自由地书写,写成句成段成篇的话。
当然,这样做,但就书面作业而言,学生会要写更多的字了,老师的批改也没办法一勾而就了,似乎在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这就必须要我们老师动脑筋、想办法,剪掉那些没有多少训练价值的题目,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学生节约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真正能催动学生语文实践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练习中。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师生而言,“勤”必须得法,而“思”更要得法,才能把教学和学习的好事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