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科,要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数学知识,必须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低年级的数学知识是孩子们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在这样的起始阶段是否能学好,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学习。
因此,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在低年级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孩子们体验成功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学习的成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直接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低年级学生抱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小学,走进数学殿堂,如果一开始就遭受到刻骨铭心的失败,很可能就会摧毁他的自信,甚至因此抑制了学习的欲望。反之,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走向新的成功彼岸。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小朋友,上课好动,数学课上思想不集中,不举手回答问题,字写得也不好,我开始觉得这个孩子真是找不到一点可取之处,于是在我的课上她经常受到批评。在一次和语言老师的交流中,听说她语文不错,能认识很多字,我很想缓和她对我害怕的心理,于是每次发作业本时,我都找她,她总是能准确无误地把本子发到位。我欣赏地说:“唐恬恬真了不起,能认识这么多字。”她听了可开心了,上课时眼睛看着我了,手举起来了,课堂上也听到她甜甜的声音……
可见作为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每句话,每个行动中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于细微中捕捉学生的成功之处,以成功为载体,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中,愉悦其整个身心。
二、利用有效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这一情境要有用、有趣、有挑战性。从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看,书上都是通过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水果、动植物等一些具体形象来展示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编导情境用语,合理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为之着迷,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一课时,教师以“秋天果园丰收了,小明采了一些苹果”引入例题,教学括线和问号的意义,例题教学后,教师说:“老师也摘了一些苹果”,简简单单一句话引入“试一试的教学”,显得非常自然,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秋天这一情境,既适时,又亲切自然,情境完整,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既领略了秋收的美景,又学到了数学知识,学生既轻松又快乐。
三、让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建立丰富的表象,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这即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满足了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如教学《5的分与合》时,在已学习《4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摆一摆小棒分一分,在小组交流归纳概括出5的四种分法: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学生动手操作中,求得知识,获得成功。在互相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归纳并能发现知识存在的规律。
四、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中学时代的周恩来曾经说过:思之思之,神息通之。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思维,当学生们积极思考,潜心其中时,就能领悟到知识内在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当一个个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用那神秘的、挑战性的眼光在诱惑着学生思考时,学生们就会被深深吸引。
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无法持久,如果练习单一枯燥,学生将越练越差。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形式和练习内容上下功夫,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有一次练习口算,我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计时,看谁算得最快”,开始的口令声一下,教室里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集中在了做题上,第一个算好的举起了手,我报“1分钟”,她脸上既兴奋又激动,其他小朋友不知不觉又加快了速度,那次口算整体都比较快,且正确率较高。
在练习内容上,教材安排了很多开放题。例如:“4>□” 、“2<□”、“3=□”、“1<□”等等,这些题答案并非唯一,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富有挑战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也不至于使练习枯燥。
激发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作为教师应当采用一切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