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孙校长和芮书记给我和季老师这次广州之行的机会,第二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班级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广东的增城市召开,虽然是浓冬,可增城却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在南京雾霾特别严重,空气受到严重污染的时候,而广州晴空万里、空气清新,特别舒服,所以第一感受是想移居广州。
第二个感受是通过这次研讨会,知道班主任一定要把平时好的做法以及班级发生的事,要多反思、多写、多总结。
第三个感受也就是感受最深的是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什么是积极的心理1.要有愉快的心情2.满意的生活3.乐观的性格4.优秀的品质5.幸福的意识。举个例子: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开心,你也很高兴。你表扬学生,学生开心,你的心情也不错。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却有九成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幸福,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有机会大家可以从网上查查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对我们的健康和工作和品德,都有极大的帮助。)
第四,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教育小故事。说说体会:
1、 教育从尊重开始
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谈及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对于我们教育孩子颇有启示。一个星期天,她领5岁的儿子到公园玩。儿子用一只“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电动“小汽车”,这件事使母亲大吃一惊。因为那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美分,而这辆小汽车至少值20多美元。开始他以为儿子撒谎,当找到小汽车的主人和德国小孩的妈妈时,这位德国母亲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有孩子做主。”他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会儿,我会领着自己孩子上玩具店再买一个。让他知道这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卖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样的蠢事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批评孩子的做法,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小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肯定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学,把爱变得更深沉一些、艺术一些。
2、 批评与鼓励
上小学时,有一个叫小军的孩子很淘气、很好动,成绩也不好。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许多数学作业。放学后,比他高两级的姐姐为了能多和他玩一会儿,就帮她把作业都写好了。第二天交出作业以后,他一直忐忑不安的等着结果。熬到数学课,老师讲作业本发到了每一个同学手里,唯独没有发到他和另一位成绩很好的同学。当时他脸色通红,觉得肯定是被老师发现了。于是,他低着头,紧张的等着老师的“判决”。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他和那位同学的作业本展示出来,并且说:“同学们,这是老师批改时遇到的最工整、最准确的两本作业,希望大家以后多向这两位同学学习!”然后说出了他和那位同学的名字。在同学们羡慕和怀疑目光的注视下,他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下课后,老师单独将作业本交给他,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希望以后你能够自己将作业完成的这么好。”那天以后每次写作业时他都格外认真,甚至超过了姐姐的笔记,成绩也不断得到了提高,甚至其他学科也都有了起色。中学时,有一次英语老师点名让小军朗读一节课文。那节课文是他花费了很大的心思预习过的。读后,当他满怀期待的等着老师的肯定与赞扬时,得到的却是这样的一句话:“你读的这是什么?是英语还是念经,你的口语太差了,以后要多锻炼……”伤心的他从那次起就不再喜欢英语了,直到现在英语仍然是他最最弱的一项。
事隔十几年了,对那位曾经鼓励他的数学老师仍心存感激,而那位英语老师的话他仍然记得清清楚楚。如今,他也成了一名光荣的教育工作者,忆起往事,实在在五无意指责谁,只想敬告同仁们:您的肯定与鼓励,您漫不经心随口而出的一句批评,对您的学生的作用和后果是多么大啊……
3、批评,原来可以如此幽默
这是一节自习课,学生们都在座位上专心的阅读、写字,我站在讲桌前批改他们的练习册,当改到小康的作业时,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字又宽又大,格子塞得满满的。于是,便随口说了一句:“小康啊,你的字该减肥了。”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我丝毫没有感到的是,下课后,几个平素快嘴的孩子将我围住了:“老师,你今天批评小康真幽默,我们喜欢你这样说话。”体育委员帅帅说道:“老师,我们犯错误时,你要能像今天批判小康那样,我们肯定喜欢你了。真的,我们喜欢这样的批评。”
幽默,创设了和谐融洽的教育情境,它让本来难堪的批评变得友好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幽默传达了监督对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幽默的老师不仅不认为学生的过错行为是出自恶劣的动机,有时还假设动机是善良的,这种“文过饰非”的假设,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能激发起学生改过向善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