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阅读走向睿智和深刻呢?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理答指导学生思考,才能让学生走向阅读的纵深,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理答才能达到阅读深刻的效果呢?笔者将结合教学中的实例进行解说。
一、理答于无以对答时:循序渐进
学起于思,阅读课堂教学往往起于教师的设问,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下的片段。
【案例1】《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快速默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感悟到了什么?(无人举手,生或翻书寻找答案,或是低头不语)
师:怎么会没有感悟呢?再好好想想!(仍无人举手)
师:(着急)再默读课文,好好想想!(生读后,两人举手)
生:谈迁很坚强。
师:很好。还有吗?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默读思考,可是学生却不在状态,或是茫然无序,不知道答案在哪里,胡乱翻书,或是有了想法却没有勇气回答。教师再三追问后,学生回答,教师只是简单的评价“很好”,没有继续引问,白白放弃深入研读文本的机会。
【案例2】《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片段:
师:结合你想象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动。
生:谈迁为了考察搜集到更真实的逸闻、遗迹等史料,他一直穿着那身破衣服在奔波,都不知道换一换。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他一直都穿着破衣服?
生:课文的插图上,谈迁穿着衣衫,上面还补着好几块补丁。
生:课文中用了“一袭破衫”来说谈迁穿着一身破衣服。
师:是啊,这“一袭破衫”的“破”意思就是——
生:破旧、破破烂烂。
师:为什么说是“一袭破衫”,而不是说一件破衫,一条破衫?
生:因为古人穿的是长衫,从上到下是一套,所以用“一袭”,图上画的就是穿着长衫的谈迁。
师:谈迁为了寻访、考察、搜集史料,我想他肯定要和别人打交道,只不过换来换去都是破衣服,说明谈迁为了写成《国榷》,根本不在乎生活的贫穷和困苦。
生:我也赞同这个观点,谈迁应该也是换衣服的,只不过没有好的衣服可以换,他“家徒四壁”,实在太穷了。不过他不在乎,他一心只想写出一部更好的《国榷》。
师:你们都有一双慧眼,从这“一袭破衫”,读出了谈迁的困苦生活,读出了贫穷、艰辛打不垮谈迁的信念。所以我们读书时,要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走进故事中去,才能真正读懂人物的内心。
阅读教学是文本、学生、教师的对话。课文是多姿多彩的世界,特定的文本有特定的阅读方式,每个文本有着各自的文本价值。优质的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几者之间是完美统一的。阅读教学中,当教师提出与文本有关的问题,学生无言以答时,学生还没有走近文本,更没有走入文本。叶圣陶先生提醒我们,语文教材的功能有三:一是“凭借”,二是“例子”,三是“锁钥”。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上,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与文本对话,以文本为“凭借”循文本之序带着学生跟着课文内容走一圈,以课文为“例子”循研究之序破解言语的密码,以对话理答为“锁钥”,打开一扇扇言语大门,引导学生登堂入室一窥秘奥,实现言意兼得,使学生获得言语生命的发展与超越。
二、理答于思考欠缺时:因势利导
【案例3】季锋老师执教《日月潭的传说》教学片段:
师:杀死了恶龙,就出了日月。刚才我们了解了最精彩的故事情节,下面请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你觉得哪些词写得非常精彩,拿笔圈画出来。(生默读圈画)
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特别精彩?
生:我觉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最精彩。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因为我觉得他们吃尽了千辛万苦,才拿到了武器,一定不容易。
师:还有谁要补充?
生:“终于”一词好,“终于”是很难才得到的意思。
师: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啊!同学们,有没有想说的?
生:翻山越岭是他们翻过了很多山,千辛万苦,是吃了很多苦头。
师:想想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可能会遇到野兽。
生:可能会遇到很多的荆棘。
生:还有可能会有石头砸下来。
师:下面还有段话,比较一下,能不能把红字“终于”拿掉?(出示: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生:拿掉“终于”就感受不到他们的千辛万苦。
师:谁来读好这句?(指名读)
师:正确、流利,但是好像没有把千辛万苦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读“披荆斩棘”这个词,争取斩掉这个荆棘。(齐读)
师:还有让你感觉很精彩的地方吗?
生:“回到潭边,他俩又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两条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我觉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和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他们又累又饿。
师:刚才“挺身而出”的“挺”仅仅是做个动作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
生:勇气,足够的信心。
生:还需要守信。
师:是的,答应了就要去做。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什么是“教学活动”?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自身的读、写、听、说活动,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组织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指点、示范。”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阅读是否有效,教师理答的因势利导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启发、引导、指点、示范”的有效,顺应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行为,指向的是学生有效的“学的活动”。顺势而导,师逸功倍;反之,师劳而功半。不同的学情要用不同的理答方法。当学生思考欠缺时,教师理答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质疑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当学生忽视热点问题时,教师理答要抓住热点趁热打铁,抓住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争论,使学生体悟学习的激情、品尝到发现的乐趣。当学生在难点问题前举步不前时,教师理答要抓住难点,迎难而上。难点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绊脚石,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启发、引导、指点、示范”,释放学生的潜能,激发思维的火花,照亮学习的前路。
三、理答于感悟偏颇时:辨伪求真
学生有着一颗童心,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表达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的直率,有的大胆,有的很有见地,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有的貌似有理,谬误却包含其中。
【案例4】窦桂梅老师执教《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
生:我觉得白骨精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很顽强,很执著,很了不起。
师:啊?那你说说白骨精这么执著的目的是什么?
生:要害唐僧,要吃唐僧肉。
师:那该怎么评价白骨精的这份“执著”呢?你先想想。
生:孙悟空对师父有求必应,有情有义,很执著!
师:你说孙悟空执著的目的和白骨精执著的目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悟空的目的是善的,白骨精的目的是恶的。
师:你真是“善恶分明”啊!那么,现在请你结合妖精的“无心向善”谈谈妖精的执著。
生:妖精的执著用错了地方,所以下场罪有应得。
师:妖精的执著,不是智谋,而是不择手段的害人阴谋!方向错了,方式再好,那也是南辕北辙!
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教授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阈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学生的感悟必须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必须有一定的正确价值取向。当学生感悟偏颇时,教师要倾听而不打断,引导而不强迫,等待而不心急,点拨而不强制。当学生感悟偏颇时,教师不妨“冷一冷”,“等一等”,“绕个圈子”。当学生感悟出现契机时,教师理答要能起到辨伪求真的引导作用,起到一锤定音的决断作用。
四、理答于解读雷同时:点石成金
入编语文教材的选文,是根据不同学段语文学习需求编撰而成的。它们虽然语言浅白,形式却丰富多样,内涵更是博大精深。学生解读往往被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经历所限制,显得浅薄而雷同。这时的学生,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的引导指点,用教师智慧的理答,才能让学生共同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境界,用教师的智慧培育学生的智慧。如何让理答“点石成金”?教师要了解学段教学目标,要了解语文教材,要了解学生,明了学习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学到什么程度,教到什么程度,更要明了教材中一篇篇选文提供的语境,语境背后的特殊文化含义。要明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用理答点课文之石、学生认识之石成文化之金、思想智慧之金。
【案例4】孙建锋老师执教《蒲公英》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读了这一节,我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了妈妈,可能枯萎,也可能毁灭,但是它们如果不离开妈妈,就永远没有新的生机。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对我也有所启发。我认为,动物也一样,如强大的狮子、老虎,年幼的时候就要各自独立;再如弱小的鸟雀,也不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离开父母的动物会有两种结局:一是因不能独立而失败,二是因自己的发展而茁壮成长。倘若他不肯离开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种结局。
生:在这一方面,有的人还不如蒲公英。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爷爷、奶奶都哭着不让离开。
生:我想,蒲公英既是妈妈的孩子,又不是妈妈的孩子。说它是妈妈的孩子,因为没有妈妈就没有它;说它不是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一旦离开了妈妈,就是大地的孩子。
师: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与女,你是一张弓,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远方。”我想,一个有眼光的父母应该像一杆枪,把孩子装入枪膛,瞄准地球的一个方向,随时扣动扳机,把孩子射出去!(同学们开怀大笑)
阅读教学中,教师理答应顺应学生言语发展需求,“循序渐进”培养言语个性,“因势利导”唤醒言语意识,“点石成金”开发言语潜能,“辨伪求真”扶助言语成长。切合学生言语需要的理答,才能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走向睿智和深刻。更会让每一个学生的言语天性、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涛,王林发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2.陈道龙.阅读教学“因势利导”的三种途径.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3).
3.顾雅静.有效对话,从语言文字出发.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10).
4.季锋.《日月潭的传说》教学实录及评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1).
5.袁开文、赵芹.阅读教学呼唤智慧理答.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4).
6.沈玉芬.用语文滋养儿童的言语生命.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