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综合教研组在多功能教室举行第三次教研活动,参会人员:朱巍、史新原、陈昌海、费明峰、孙镇科、李德友。本次活动,史新原老师就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给大家做了微型的讲座,讲座内容如下:
什么是综合实践课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干什么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不但是世界课改的趋势,同时也是以往“活动课”的深化与提炼,因此它在内涵与表征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一,研究的领域比较宽泛,它不但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教育等指定领域,同时也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其二,“课程”色彩比较浓郁,国外的此类课程,事实上更多的倾向于一种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或者一种学习机会,而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则比较明确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定位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问题、经验或主题为中心,整合课程资源,密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生活、学生与自我联系的经验性课程,是综合课程的一种。其三,配套措施完整。为了有效的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的实施,我们从政策、理论研究以及实施环节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支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明确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综合课程的理论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实践中各个学校的身体力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提供了试验的空间。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相适应,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干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超越了严密的学科界限,走向生活世界,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学生的“在场”与“亲历”行为,它通过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强调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个研究领域比较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把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之中,我国也不例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建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以往的教育体系中,劳动技术教育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1981年4月中央教育部的《关于全日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中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观念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与技术教育走向异化,在劳动取向的统治下,技术经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忘掉。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就被冠冕堂皇地剥夺了独立和自由,只能依附于劳动,做劳动的奴隶。这次课程改革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整合在一起,组合成一门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样不但从制度和时间上为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而且,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因为更贴近生活,从而更易为人们接纳和认可,这项内容的有效开展,能够保证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