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成老师的教育叙事《“孩子,你才是NO.1 !”》在2018-2019学年南京市校园足球教育教学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孩子,你才是N0.1 !”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虽然在教育战线上,我还只算是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兵,但在仅仅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信学生的成长需要激励,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个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而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这种需求,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发学生去实现这种需要的欲望,使他们产生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奋斗与前进。
我是一名体育老师,同时也负责任任教学校校本足球课。记得那是我踏入校园之后的第一次带足球课,我给刚入学的1年级学生上足球熟悉球性的小练习——左右脚原地交替踩球。在我认真进行了讲解、示范、辅助练习之后,就让小朋友们自练。学习模仿能力强的那些小朋友可高兴了,有的争先恐后地要我看他们踩球,有的同学之间互相比试着,有的在甚至在自我尝试着可以有的其他衍生动作,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也很富有创意。但是可能他们在幼儿园的时候更注重于练习皮球之类的用手去接触的球类,我发现班上的部分女孩都呆呆地站着也不练,茫然不知所措。我走过去,旁边的小男孩便大声地说:“老师,她们不敢的!”,接着周围的男生们都哈哈地笑了起来。她们都不好意思的低着头不说话,闷闷不乐。我看着她们,亲切地说:“第一次接触足球,不敢没关系的,足球是好朋友,你们要和它成为朋友啊”于是,我耐心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她们,教她们怎么站稳,再教她们怎么去踩球,以及两脚交替交换,
保持身体平衡,并及时地鼓励道:“慢慢来,要和足球成为‘朋友’,不要对这个‘朋友’心存畏惧好吗?老师相信你肯定能和它成为朋友的。万事开头难,对不对?”她们听后,我明显注意到她们的情绪开始放松了下来,也有些心动了。于是我又乘机说到:“朋友间要以诚相待,来,不要怕,勇敢面对。”终于女同学开始都动起来了,去尝试着出脚不交替去踩球了。我就及时的在旁边给她们打气,“来,由慢到快、循序渐进,不要着急。”,在我的激励下,她们终于都去尝试交换脚了,这时,我高兴的说“看,你们真棒,能把球控制在脚下了。再试试,能不能加快一点速度。”在后面的练习中,她们都坚持不懈地练习直到下课。虽然当时是早冬,天气寒冷,但是她们还是累得满头大汗,在她们红扑扑的脸上我看到的也更多的是兴奋与满足。在课结束前的小结,我当着全班的面全班表扬了她们,虽然在本堂课中能同时兼顾速度和稳定性的女同学确实还是没几个,但我还是认为她们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因为她们战胜了自己的胆怯和自卑,找到了自我以及自信。课结束后我及时小结,说道“你们今天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女同学,老师相信,如果你每天坚持练,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能和足球成为好朋友的,要对自己有信心!”在我的督促下,在她们自己的努力下,往后不过几课的功夫,她们中绝大部分同学都差不多掌握了。再后来,女生还和男生比赛了。
那是我第一次上足球课,也深深地受到了启发: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了解成功的喜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这种成功的喜悦。那些比较擅长运动的孩子,他们在掌握已有的技能之
后,及时的表扬和适时的诱导,让他们非常主动地去自主寻求新的突破。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被无限开发。因为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十分有利于形成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然而,而人与人之间都是不同的个体的存在,人无完人,对于一些并不擅长的学生,机械性地教学,或者因为屡教不会而产生自己情绪上的不耐烦,都是不可行的。对自身对学生都是一种失败。都说第一堂课是启蒙,我非常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第一节课对于孩子表现的肯定,以及对孩子每个行为说会带来的效应的把控,对于以后的教学都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在我第一堂足球课上的幼年学生,他们不像高年级学生,他们会很“玻璃心”。一次次小小的细节,都可能会让他对一件事物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反之,也会让学生对你教学内容的兴趣渐行渐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我给他们树立了足够的自信,主要是让他们对于足球的兴趣只增不减。
在后续的足球教学过程中,我也是尽可能多地运用语言激励的武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无论何时,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生自我否定倾向。作为教师应珍惜少年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我很好”的成功体验。激励与教学相辅相成,那么收获的必是教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