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感受伯牙、锺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了解中国的“知音”、“高山流水”文化。
教学重点:
1. 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掌握部分读好文言文的方法;
2. 感受伯牙、锺子期之间的情谊,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锺子期懂伯牙的“志”,进而理解“知音”、“高山流水”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解题初识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故事,齐读课题。课题是什么意思?
鼓:弹;琴:传统乐器。
二、读通课文,知晓大意
1.请大家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和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
课前都预习过了吧,读了几遍,用手势告诉我。
预习得很充分,读了这么多遍,相信你待会儿一定会读得更好!
课前老师还给你留了个预习任务,看,完成了吗?
指名生说。
(1)字音。
生字:哉、巍巍、弦
拼音:汤汤、锺
注释:少选、“为”多音字
为:这一句话中出现了两个“为”,怎么判断它的读音呢?
根据注释判断两个“为”的意思。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2)停顿
把词放到句子里,你能读好吗?
a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你为什么在“乎”这儿停?是语气词。)
停顿不等于断开,把语气词的尾音拖长就更有古文的味道了,谁想读?
一下子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那这一句怎么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评价:举一反三,你真棒!多有韵味啊!)
齐读两句。
b敢不敢接受更难的挑战?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谁来读?你为什么要在这几处停顿?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评价:句意说得很准确,我们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足”字很重要。它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在这里呢?
是“值得”的意思(是从注释中知道的,又是注释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句话。
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借助拼音、注释把古文读得更好。
3. 谁能把整篇课文读好?(评价:字字清晰,句句流畅)
4.
那么你读懂课文了吗?相信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考。
小组合作要求:
(1)组内成员质疑、解疑;(有什么不明白的词义、句意可以组内互助解决)
(2)四位组员分别说一说四句话的意思,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评价。
组内有什么问题无法解决吗?(没有问题,团结合作力量大)
哪个小组来汇报?他们说的怎么样?生评价。师点出重点词“汤汤”、“少选”、“善哉”、“志”。(关注直译和意译)
三、精读体会——子期懂伯牙志,伯牙失子期悲
1.读着这篇课文,听着这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伯牙和锺子期。看,这就是伯牙,他衣着高贵,是晋国的上大夫,被誉为“琴仙”;这就是锺子期,他两截布衫,是以打柴为生的樵夫。比较一下,你有什么疑惑?
2.二人身份相差如此之大,为什么在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呢?自主默读全文,思考伯牙在锺子期死后“破琴绝弦”的原因,圈画相关词句,作批注。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
(1)预设(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是伯牙的知音)你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懂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志是什么,子期就能听懂什么,子期懂得伯牙的情志,心志。
(2)伯牙是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巍巍太山,汤汤流水,还可以表现许多动人的场景(灼灼红花、袅袅炊烟、萋萋芳草)。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评价:真棒!你们都能学着古人的样子说话了)
(3)有那么多动人的场景可以用琴声演奏,但是为什么伯牙偏爱演奏高山和流水呢?
指名生说。(高山流水在古代象征豪情壮志与博大胸怀。评价:你能够理解伯牙;你肯定和伯牙一样有着这样的心志)
在古代,琴位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人常常以琴言志。世人只知伯牙琴艺高超,唯有子期能听懂伯牙琴中的豪情壮志与博大胸怀。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得遇知音,多么令人欣喜!我们合作来读一读(师生合作、男女生合作、齐读)。
3.多么难忘的鼓琴赏琴的时光,这对知音约定来年中秋老地方见,怎奈约定之日来到,伯牙满心欢喜得来的却是子期染病身亡的消息。
从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再没有人称赞——“善哉乎古琴,汤汤乎若流水。”
4.在锺子期墓前,伯牙用一首短歌追悼锺子期,请大家快速浏览,师读后两句: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齐读。
悼念好友的方式有许多种,为什么伯牙选择破琴绝弦?(孤独、决绝、悲痛)
答一个读一句。
再一起读。
四、拓展补充,诵读全文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文人墨客的诗文中也常提到这个故事。我们来看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中出示的几句古诗,指名生读。让我们带着对知音的理解,伴着音乐,再次朗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