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谊、交往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孩子的交往、友谊往往是随着游戏开始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很希望友伴承认他,接受他,成为他们的一员。这样,他们对朋友的心理依赖性往往超过对父母的依赖。
儿童的个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最完美、最全面地得到发展。日本心理学家山下俊朗曾说过:“儿童只有在小伙伴之间经受锻炼,在孩子们自己的社会生活中生活,才能成长。”这说明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发展自己,儿童也同样不能离开群体伙伴。一个孤独的、不受人欢迎的孩子是不幸的。他们长大后将难以与人相处,他们的心态将是抑郁的。而治疗孤僻、抑郁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在群体中找到快乐,增长见识,增强勇气,锻炼意志、提高能力。因此,做父母的不要硬把孩子关在屋里,只接触书本、作业,或只接触狭窄的环境和有限的几个人。要鼓励孩子多些交往,多些朋友。让他们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适应集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陶冶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情操,逐步从依赖父母过渡到自立、自强、自律。例如,有一名学生,性格内向,像个怕受伤害的小兔子,不敢和其他孩子说话。原来因父母工作忙,放在爷爷家,没有上学前班,并且在家奶奶教语文,爷爷教算术,从不让孩子出门玩,怕受欺辱,所以上学后,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极差。老师一提问就吓得掉眼泪,这就是因为爷爷奶奶采用的是“封闭式教育”。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爷爷、奶奶利用星期六和课余时间带着孙子逛公园,到人多的场所,训练孩子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数月的训练终于改变了这个孩子的内向性格,也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了。
友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早上七点多到校学习,下午四点离开学校,在学校时间相当长。在没有家长的监督帮助下,就使他们非常渴望找到一位或更多位小伙伴,希望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以维持他们的心态平衡,满足他们的感情需要。例如:一个刚上学的小学生,总是哭着闹着要妈妈,但是一旦知道自己不可能总在妈妈身边了,就会把目光转向身边那些可爱的同学身上。这样,孩子内心就会从简单的家庭走出,步入五彩缤纷的学校生活,并且对学校生活乐此不疲,每天很早出来上学,说:“我今天要和某某玩,我要向某某说话。”慢慢地,孩子的心理、身体两方面在学校正规教育的约束下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