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班有小儿。遇事不决便要哄,学习太累便要哭,一哄二哭三打滚,他这一套招数使下来,同学们纷纷自叹不如,老师也常常扶额叹息。
二、案例描述
1.试探
他是一个眼睛圆圆,却时常含着泪珠的孩子。明亮的眸子总是追随着老师,嘴巴却弯弯总是向下撇,似乎一张口便要哭出来。这样的孩子对着学习却有着过分的狂热,一旦没有学会这个知识点,他便要发狂。如果教他学习方法呢,他又觉得太累,自己没办法坚持;倘若不让他学习,让他休息,他又控制不住自己,要哭,要闹。
就是这样一只矛盾的小脚丫,他的梦想是博览群书,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却往往因为自己达不到这个目标,又无处发泄自己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狂躁。
对待他,我也琢磨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他促膝相谈,约定了只有我俩理解的一套暗语:在委屈难过的时候,一旦老师喊起了123的口令,他就要马上把小嘴巴闭闭紧,把小眼泪擦干净。
确实,这套方法在上学期的时候,让我们班避免了不少风波。但是很快,他不认这一套了,开始有了不同的动作。导火线是一次没有考到100分的测试,他又开始发怒了,对于老师的命令置之不理,一味地只发泄自己的情绪。在哭闹了三四十分钟以后,自己累了,他便默默地坐在一旁抽泣。在整个过程中,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劝阻。我想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好方式,于是便任由他发泄。
但时间一长,他又不满足于哭了,开始有别的动作。例如爬上桌子跳舞;对同学扭屁股;举起椅子想要砸人等等。他这样的吸引同学和老师眼球的方式越来越多,且越演越烈,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
2. 较劲
果然不出所料,在一节分析试卷的课堂中,他又再一次爆发了。
其实他学得不差,分数也不低,相对的这次的分数与上次相比,还进步了不少,但是他听不进去。一拿到试卷,他就把试卷揉成一团砸向老师,并向老师吼道:“给我100分!”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我立马将目光转向他,严肃地喝斥道:“请你把试卷捡起来。有问题我们课后解决!”见到我生气,他又不哭不闹了,开始向大家傻傻大笑。我以为他又要像以前一样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便不管他的这一套,继续分析试卷。在我转头板书之时,突然听到学生的惊呼,回头一瞧,他居然举着桌子向我砸来。我顿时怒上心头,但对于这种行为,却一时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他又持续地举着桌子椅子向老师砸来。当时的我,只能以厉声呵斥,试图吓到他,但他并没有觉得害怕,还一边砸一边嘟囔着:“还我100分,给我100分。”这堂课断断续续终于上完了,却也充满艰险。
针对这件事情,课后我将他带到了我的办公室,想要与他进行一场严肃的谈论。
这时办公室还有别的老师,正好有一位年长的老师与他的学生谈论题目。只见他一个健步冲向那位老师,叫道:“你好吵呀!你话真多!”当时我们都惊呆了,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一年级小孩能说出来的话。而他接下来的动作更是令人大跌眼镜,只见他脱下了他的裤子,背对着大家扭屁股,边扭边笑,随后就一言不发地躺在了办公室的地上。这样的变故,让所有的老师都不知所措。面对老师的教育劝阻,他仍旧不听,边哭边嚷,边做着“奇怪”的动作。因此,我们只好联系家长,先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
3.沟通
来到学校的是孩子的爸爸。去见爸爸的路上,他非常兴奋,一边扭一边跑,但见到爸爸以后,他又停滞不敢上前。爸爸已经在电话中知道他在学校的所作所为,于是先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对于爸爸的问话也是一言不发,仿佛这些话语并没有进入他的脑海里,他还是做着那些奇怪的动作。看到他这样的表现,爸爸顿时暴怒,揪着他的耳朵打屁股。当时场面一度失控。我们分开双方,等两方都冷静以后再谈。
孩子继续我行我素,用哭闹来发泄情绪。看来他和家里人的相处方式与在学校如出一辙。
爸爸与我坦言,孩子从小都是老人带大的,一直是家中唯一的惯宝宝,在家里的地位说一不二的。父母也想改掉他这种坏习惯,但是父母与孩子见面的时间不多,也不想每次见面都是哭哭闹闹,孩子便一直这么下去了。
料想也是如此,孩子来到学校以后,必定不会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唯一,在他自觉受到忽视以后,便会以他不成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如何引起同学和老师们的关注呢?
在上学期时,他其实已经有这种想法的萌发了。但是我采取的那种特殊方法让他以为得到老师的重点关注了了,便也能乖乖听我的话。但时间一长,他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老师的眼中还有其他同学,其他同学的眼中并不只有我。于是这种想法便愈演愈烈,怎样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唯一呢,只能用极端的方式获取关注。我们越对他焦头烂额,他越觉得他成功了。
针对他现在的这种情况,我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首先,对于他这个年纪的孩子,不能只用打来解决这个问题。事实证明,不管怎样打,孩子只是用哭闹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但发泄之后,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次,我们现在要思考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孩子虽小,但思想必定是独立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并能够对他的想法做出一定的引导。最后,关于孩子在家庭中的教育问题,父母必然是要进行一些调整的。现在是孩子思想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倘若此时便让他处于溺爱的蜜罐之中,他不可能接受学校、社会的挫折教育,这对于他的成长十分不利。这一点必须由父母来重视,并且进行调整。
同时针对孩子的情绪,我让家长下午晚一点来接他,留他陪我一段时间。在我身边什么都不做,就跟着我,我做什么,他都在旁边陪着我。当天下午他陪了我三个小时,中间哭闹了不下五六次,我与他交流,他不理我,我就不理他,照旧做我的事情。第二天放学后,我继续让他留在我身边陪我,他依旧哭闹,重复昨天的故事。说实话,当时我的心里很没有底,我想用陪伴来消除孩子对于学校的不安全感,用陪伴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但是孩子的毫无变化也让我觉得自己是不是用错方法了。
经过几天的陪伴,孩子的哭闹次数明显减少,他也知道哭闹没有人会理他,这是明显的进步。有一天,我正在给班级打扫卫生。孩子突然走到我的面前,对我说:“老师,你真辛苦。”这是他这么多天以来,第一次主动对我说话,我惊喜之余继续做事,问问他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由此展开了话题,慢慢交谈。以后孩子出现问题也能跟我说两句话,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陪伴是最温柔的等待,孩子虽小,但也能独立思考,也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不要将大人的思考强加到孩子身上,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