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探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在线 > 教海探航 > 正文

张恨水小说创作的流变

时间:2017-02-16    作者:范梦琦

摘要

张恨水是我国现代一位知名度很高的通俗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以俗为雅,由旧求新。纵观他一生的作品创作,他的写作手法、独特的理解以及他的文化价值取向造就了他多变的写作风格。前期的作品,张恨水将“鸳鸯蝴蝶派”推至顶峰。而在现实创作阶段,张恨水的笔锋开始由曲到直,将“旧”人物与“新”思想相结合,全方位的评判社会不同的阶层。而到了抗战时期,张恨水化身为民族斗士,着力地讽刺后方的官绅以及官员的腐朽生活。

关键词:通俗;流变;现实

一、绪论

张恨水,原名心远,笔名恨水,是一位杰出的通俗小说大师,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有独特的地位,被现代的人们尊称为“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他的小说很通俗,俗中有雅,由旧得新,注重传承,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写作手法融为一体,对读者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4年4月,张恨水凭借在《世界晚报•夜光》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在此后的生涯中,张恨水接连创作出了一百多部小说,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老舍先生这样评价张恨水,说道:“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作为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小说家,张恨水在上世纪30-70年代,经历了一个从冷落到被学者逐步接受的过程。到了上世纪30年代,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新兴学派的发展,新学派阵营的人只认识到张恨水在“鸳鸯蝴蝶派”上所取得的成就,忽视了他的社会性。因此简单的将他归派为“鸳鸯蝴蝶派”和“旧派小说”,并且加以冷落忽略。

上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爆发后,张恨水亲眼目睹了人们生活的惨状,所以他在写作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写出了最受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长篇小说《牛马走》和《八十一梦》。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性,加上张恨水“通俗小说家”和“鸳鸯蝴蝶派”两大身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相符,张恨水再一次被冷落,其名字和小说作品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之外。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张恨水的作品开始重新被拿出来研究,人们开始用现代的眼光和视角来研究张恨水的作品,他的作品重新得到了学者们的肯定和认可。

二、鸳鸯蝴蝶,雅俗共赏

  (一)缘起鸳鸯蝴蝶派

在上世纪30-40年代期间,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不在少数,那为什么张恨水能够一枝独秀。上世纪80年代前,新派文学者将张恨水仅仅简单的归于鸳鸯蝴蝶派。张恨水是否简单的属于“鸳鸯蝴蝶派”这一认知是对他最大的讨论之一。鲁迅先生曾有过精辟的定义:“男女相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鸳鸯蝴蝶派起源晚清,到辛亥革命后开始泛滥,这一派别的特点:以言情为主、拜金趣味主义;虽然后来此派的学者们不断扩大写作内容,然而并未脱离言情。

张恨水早期的作品显然受到了鸳鸯蝴蝶派的影响,他的成名之作《春明外史》前序写道:“金圣叹批《西厢》,自谓为人生消遣之法之一,于窃引以自况焉。”虽然这个作品揭露了当时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的社会,但却没有去写出罪恶的起源和产生黑暗社会的原因;张恨水在一定程度上剖析了社会,但文中却流露出他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和游玩消遣之意,只为取得读者的兴趣。《春明外史》也流露出了张恨水矛盾的思想,正是这种矛盾的思想为他后来转变为贴近现实主义的作家奠定了基本的思维和他个人的文化价值取向。

(二)派系集大成者

张恨水成为了民国时期通俗小说的最高成就者,1924年,张恨水因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孔雀东南飞》、《金粉世家》将他的声望推到了最高峰,也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张恨水非常擅长也很喜爱将中国的传统小说样式与新近发生的时政新闻等相结合,创造出大家喜闻乐见的章回体小说。看似陌生,却又熟悉,似乎有所指,但却没有实则的证据。构思非常的巧妙,内容上紧扣心弦,用一种亲切生动的写法牢牢抓住人的眼球,满足了普通民众的“窥探欲”。同样的还是用他所擅长的章回体的形式,将笔锋触及到各个阶层和各个身份。纵观张恨水的创作,他的小说有四大要素:情、意、文、质,这也恰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求。以俗为雅,雅中藏熟,高雅和通俗的结合,传统的趣味,贴近生活的描述,让人体会到一种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产生共鸣。在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中,像鲁迅等纯文学作品,在没有高深的文化修养下,很难读懂他们内容下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普通的通俗的文学作品又太过肤浅,于是他们发现了张恨水,一个结合了现实与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家,在其对人物独特的描写刻画下,所构造出的世界也是大家想看到的世界。

(三)贴近现实的俗与雅 

在详细分析《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者创作的风格和瞄准的对象发生了改变:第一,张恨水的作品不再是塑造一个情爱恋爱的小说,而是尽可能的描写贴近现实社会的小说。例如《春明外史》这部作品的思想意向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言情小说狭隘的范围,而是塑造了一个具有传统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的作品。第二,早期的张恨水作品多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受到了一定的拘束和内容上带有一定的空洞;在后来的作品中,张恨水大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模式,叙述的人和事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灵活生动地反应了社会的生活,更加的贴近读者的心;第三人称的叙述模式使得张恨水的语言美感得到了提高,让读者与小说产生共鸣,唤醒那已经麻木沉睡的内心。第三,由于受到中国古典和近代小说的影响,张恨水后期创作中的文体与技巧的运用,已经远远超越了仅供读者娱乐消遣的小说。

张恨水的创作立足大众,他说:“我一贯主张写章回小说,向通俗路上走,绝不写出人家看不懂的文字。”张恨水在作品的创作上,主要的还是通俗的描写市民生活的小说,它不仅要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还要确保自身的作品能够传递正面效果和带有一定的价值。张恨水的思想内容顺应时代潮流,以传统文化为雅,以现实生活为俗,通过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和西方现代叙事的手法,创作出了独具一格的作品。在“五四”时期,张恨水对新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反思和认识,并对通俗小说也有了更全面的反思,建立了文体观、功能观、艺术观。这个时候,他的作品不仅仅只是“趣味”爱情,而是有了与时代背景相契合的突进,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靠近及转向。

三、市井小民,新旧结合

(一)传承传统

张恨水是一个骨子里都透着传统文化的人,这与他的家庭是不可分割的。他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接受新式学堂教育,在接受学堂课程教育的同时,张恨水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左传》以及《西游记》等。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良好的家庭背景下,不仅培养了张恨水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为他将来的创作沉淀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矛盾先生这样说过:“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是“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选张恨水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小说的意念上面,他曾在《金粉世家·序》中表达过自己创作小说的态度:“吾之作《金粉世家》也,初尝作此想,以为吾作小说,何如使人愿看吾书?继而更进一步思之,何如使人读吾之小说而有益?至今思之,此又何必?读者诸公,于其工作完毕,茶余酒后,或甚感无聊,或偶然兴至,略取一读,藉消磨其片刻之时光。而吾书所言,或又不至于陷读者于不义,是亦足矣。主义非吾所敢谈也,文章亦非吾所敢谈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恨水先生所表达的意思是对传统文学中“小说小道”观念的延续。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派的学者在写小说中更加强调小说的“文以载道”,从而忽视了小说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在语言美感方面,张恨水坚持使用传统回目,他的小说回目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字句典故中使其小说多出了几分古典之味,如《春明外史》前五回:

“月底宵光残梨凉客梦,天涯寒食芳草怨归魂”

“佳话遍春城高谈婚变,啼声喧粉窟混战情魔”

“消息雨声中惊雷倚客,风光花落后煮茗劳僧”

“勤苦捉刀人遥期白首,娇羞知己語暗约黄昏”

“选色抑城疏狂容半夕,销魂花下遗恨已千秋”

聊聊数字,却如画龙点睛,使读者更加喜爱,行字间透露出了张恨水深厚传统文化功底。而这样的背景之下,却使得张恨水的作品带有一股士大夫的作风。自从他目睹了战火的无情与冷酷,使得其后面的作品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旧”与“新”的结合

在张恨水的小说中,他描写了很多家长里短、油盐酱醋的场景,他用极其纤细的笔触对这些都市中的小人物进行再加工,更加深入而又真实的将他们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还是不可避免的带有通俗言情的意味,但他们早已不单单是“普通”了,而是“传奇”。《满江红》里的头牌歌女桃枝,对于爱情她是几次三番的求而不得,便转身要去做他人的二奶。可在婚礼当天发生变故,多亏了水村相救。这时的桃枝旧情复燃,便追随着病重爱人来到渡船上。渡船起火,救援船只只救妇女儿童。桃枝便与水村调换衣服,水村终获救,而桃枝却在熊熊烈火中永远的离去。文中桃枝的形象是多变的,她有过动摇,有过反叛,甚至是变节,但是作者对她们优伶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她们早已不再是为金钱曲意逢迎的女优伶,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味道,她们重义轻利,她们为爱牺牲,她们最终都选择了一条真善美的道路。还有《丹凤街》中的很多普普通通的平民英雄,他们是一帮在丹凤街上自食其力的小商贩们。其中以童老五为首,他们不畏强权,到处的东奔西走,只为解救被舅舅卖于赵次长做姨太太的穷姑娘陈秀姐。他们的身份地位确实很普通,可是却能够忍辱负重,这是一种“侠义”之风。最终,童老五为首的这些英雄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他摒弃了之前驾轻就熟的言情套路,而是将目光转向城市底层的俗众,为的是发掘他们深处的觉醒与抗争意识。这里的“旧”只是场景的旧,人物的旧,不变的是那些基本秩序和世俗的人情世故。而“新”是指这些最普通不过的人物身上发生思想意识的转变,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所达到的新高度。“新”与“旧”的相结合,表明了张恨水他所希冀的另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他想构建一种理想的市民文化人格,他为他们书写。而张恨水更想表达的是在这民族存亡的时刻,借他人之名来表达市民力量的觉醒与反抗,并迂回地表达了抗日的意图。

(三)由“客”入“主”

从分析《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和金燕西,他们强调的是爱情至上,冷清秋说“夫妇是由爱情结合,没有爱情,结合在一处,他也不痛快,我也不痛快,一点意思也没有”。这是一种带有明显现代意识思想的女性话语,和传统的婚姻嫁娶的思想不服,也是一种女性的抗战。“我为尊重我自己的人格起见,我也不能再去向他求妥协,成一个寄生虫。我自信凭我的能耐,还可以找碗饭吃,纵然是找不到饭吃,饿死我也愿意”。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很少有自我独立的人格,这种自我独立和追求自我尊严的思想,表现出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样,张恨水的创作,再也不是意义上的鸳鸯蝴蝶派作品,不再随意、充满趣味,而是严肃的秒回出现实的社会。这里的“客”是指张恨水站在外围上看人们意识的觉醒,也仅仅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社会问题。尽管这时候的张恨水的作品风格与对象已然发生了改变,可是至始至终在行文中还是能看到“鸳鸯蝴蝶派”的影子。在经历了几次三番的流连颠沛后,人民生活的艰苦开始以最直面而又刺激的画面展现在他的眼前,这个时候的张恨水逐渐的由“客体”转变为“主体”,在这样的画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想象与加工,他不再逃避反而是直面历史与现实。

张恨水在逃避战乱的期间,不再简单的描写通俗的言情小说,而是将自身也视作是去到战场上冲锋杀敌阵营中的一份子,这里的变化的巨大而又明显的。身处于纷扰的社会,他由“客”入“主”,将人物的形象和内容丰富,以一种主人公的形象来直面现实,不做格格不入的“城市人”,回归“乡土”,回归自己的位置。

四、军阀战乱,针砭时弊

(一)揭露现实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张恨水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并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巧妙地结合。《五子登科》便是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记述了北平接收专员金子原从下飞机踏上北平地界开始的罪恶道路到最后逃出北平,以他的发家历史作引子,生动而又形象地发映出当时国民党官员的贪污腐败的恶劣行为。他们不仅贪污受贿,而且还与当地的权贵相互勾结,倒买倒卖当地的房产、黄金等,以在短时间内聚敛大批财富。而创作这部小说无疑于“顶风作案”,但是张恨水却能够及时的揭露这些高官政要的恶劣行径,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讽刺。与此同时,小说通过塑造杨露珠、刘伯同、张丕诚、田宝珍等人物,描绘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以及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相互勾结、互相利用的复杂关系。他们想通过“女人”来勾结,而“女人”想通过他们来牟利。可怜她们也是受害者,被人利用;可憎她们又何尝不在打别人主意。张恨水通过讽刺的手法将国民党的“小人”形象暴露无遗,即使当时的他是高官政要争相结交的对象,即使蒋介石、宋美龄曾专程前往看望他,即使张学良派副官赴京邀请他做文化顾问,他还是勇敢的站出来,以笔为矛,刺向那些污朽之人。

(二)揶揄嗤笑

尽管张恨水的社会地位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可是他却以“君子不党”自居,他只忠于国家和自己的内心,以笔为枪,激情挥毫。《八十一梦》这部作品给了当时的重庆政府一个响亮的耳光,看似荒诞不经,实则都是影射的真人真事。在太平洋战争快要爆发之际,很多滞留在香港的人们纷纷想要逃亡内地,在如此交迫存亡之际,孔祥熙的太太不仅带了自身的家当,还将家里养的鸡鸭宠物等一并带来。国难之际,不顾国计民生。作者便将这样一件实事直接映射在小说中,讽刺他们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他们却忙于灯红酒绿的生活,忙于怎样才能掠夺更多的资产,忙于对内与他人周旋。作品的寓意深远而有看点,不仅冲破了旧小说的桎梏,而且运用了多种的艺术创作手法,将张恨水小说的创作推到了新的高度,走到了新的台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响极大。

作者以笔为枪,激情挥毫,对人性的发掘足够深刻而又能够用充满同情的口吻来表达他的理解,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也能够先他人一步的发现,在结构上能够不蔓不枝。他勇于揭露社会的现实问题,深刻而又尖锐的指出“社会病”,讽刺了那些在后方不作为的贪官污吏。

五、结语

张恨水,一位说不完的作家,他的作品内容包含了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多变的社会面貌。他的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矛盾和复制背景下所创作的,产生了不一样的美学现象。他的作品在通俗中充满了鲜明而又生动的人物刻画,作品屡印不衰,无论是当今还是上世纪都拥有一群广泛的读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却从来不被文学史家所重视,其实是有失公允的。

张恨水的小说很少不言情,正是这样的原因,他被划分到了“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张恨水不可能摆脱传统文人的情怀,作为一个通俗文学作家,他必须迎合社会读者的喜爱,在作品中表现出市民的感情需求和精神追求。而到了民族存亡之际,他以笔为枪,不畏强权,深刻的揭露了军统的黑暗以及不作为,并且站在了抗日的前线。

如果简单的将张恨水归于哪一派,是对文学严谨性的轻率。在他创作的作品中我们看了通俗的文学作品,同时也看到了张恨水在人物刻画和人物思想上严肃性的构思。不管怎么样,张恨水的文学作品是无法被忽视的,以我们现在我眼光去评价张恨水的作品,却发现了他那不拘一格的风格和超前意识的文笔,他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写下了一种超脱时间空间的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