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校互动 > 家长学校 > 正文

【重视特殊】“伪装者”

时间:2020-06-17    作者:宋翼

6月2日星期二,在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下午,我们班像往常一样正常放学,陈乐言同学是我们班的放学倒垃圾值日生,他像往前一样走到楼下把垃圾扔到垃圾桶,等着我们大部队的到来。在正常放学之后我才知道,在我们下去之前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事情起因:小言同学在等我们下来的一两分钟时间里,在中庭和已经站好队的三(4)班同学站在一起。他在后面发现一个书包“无人认领”,就把这个书包藏到了一(1)班的教室里。丢失书包的孩子来原地寻找,没有找到向孩子询问,他矢口否认并装作不知道,把丢失书包的孩子打发走了,等发现自己计谋得逞之后漏出开心的笑容,并开心的原地跳了起来。(监控得知)当孩子父母在门口焦急等待见不到自己孩子后,便大声吵闹起来。指责孩子说:“上个学书包都能丢掉?是不是同学给你藏起来了?在学校都能丢失东西,我要报警了!”在门口情绪非常激动。在孙校的“侦查”和推理中,我们迅速找到了“失物”,三(4)班班主任也在门口一直安抚孩子家长。

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我们通过调监控的方式了解了事情的起末。并通过监控录像找到了我,确认了“罪魁祸首”。看到是小言,我没有过多的意外,通过之前与上一任班主任的沟通了解到这个孩子经常背地里“使坏”,教唆其他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并且悄无声息。也是有多个孩子像老师反应这个孩子有统一的行为才确证“真凶”。

初步解决:我先跟“受害者”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家长情况,并及时安抚,表示感谢。再向各个老师询问建议,确定解决方案。最终决定先跟孩子确认事情起末,看孩子反应、态度和心理,再跟孩子父母进一步沟通。但沟通结果让我非常失望,我在诉说事情来龙去脉的时候,孩子表现得非常淡然,仿佛与我无关,是不承认的。即使在我说有同学看到他做这样的事情,他也是一口咬定自己没做这件事的,语气非常轻松,很沉着的应对我的询问。但我抛出有监控录像作为证据时,孩子才慢慢松下来语气向我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向我编造了好几个理由搪塞我为什么这么做?例:我以为是一年级同学的,就放进去了;我看到有个包就帮忙放起来了;我是没找到失主才放起来的;但都在我后面与他的逻辑对峙中不攻自破了。(因为一年级是提前放学的,这个我们都知道;帮忙放起来,为什么后来同学来找你询问你装作不知道)最后说出自己只是为了好玩才做的恶作剧。我听到之后和前段时间“剃头发”事件联系到了一起,(他为了好玩用剪刀给一位同学理了发,虽然是那位同学自愿的,但从孩子交代的字里行间有他撺掇的成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在继续“恶作剧”。孩子在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之后立马再次换了策略。“老师,我知道错了,你能不能不要跟我妈讲?我以后一定不这么做了”,但知道他伎俩的我,直接拒绝了他。说道:“我给过你机会,但是你没有珍惜,并且频繁向我撒谎,屡教屡犯,你是个大孩子了,你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接着我又跟孩子妈妈通了个电话,孩子妈妈正在上班,听到之后以为是件小事情,就藏了个书包的事情,但我在说完孩子的反应和“受害者”家长反应之后,慢慢重视了起来。说回去之后好好跟孩子聊一聊再跟我说明情况。

家长处理结果:

刚很认真的聊过,他说就是觉得好玩,我跟他说了一些道理和一些事实,可能他不太能完全听的懂,也希望老师明天有机会也找他聊聊,好吗?也跟他说了今天事情的严重性.是的,我最近会多跟他聊聊这方面的事情,平时可能聊的不够,也请老师严肃的批评他。他一阵一阵的,对事情的轻重和关注点不是很清楚,我会多关注,有问题也请老师及时跟我沟通。

后续:孩子反应:孩子没有抓住事情的重点,认为只是犯了一个小错,恶作剧而已。但在我很认真的跟他分析完事情起末之后,让孩子仔细认真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做?他这件事情的背后是什么?造成了什么损失?静静等了三分钟之后,他才缓缓说道:“因为自己在做错事情之后没有及时改正,并向老师撒谎”我欣慰的点了点头。是啊,无论什么时候,身为集体中的一份子,我们要多为他人考虑,做事情之前想一想后果,会对别人造成什么伤害?我们是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我们要多为他人考虑,为他人着想。我突发奇想,我们刚刚学习过一篇课文叫《“诺曼底号”遇险记》,孩子们都很敬佩文中的哈尔威船长。于是我利用近期学习的《“诺曼底号”遇险记》中哈尔威船长的事迹再次问孩子。

你喜欢哈尔威船长吗?孩子说:“喜欢!”

“你想成为像他这样的人吗?”

“想!”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的人”

“那怎么样才能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呢?”

“要多为他人着想”

“是啊,想成为他这样伟大的人物可能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可以多为集体考虑,为他人着想,如果你也可以做到,你也可以成为“哈尔威船长””

孩子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我看时机也差不多了,于是问道:“你准备怎么做?”“我觉得我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接下来也请老师监督,一定不会再犯了。”

两周后的观察及练习测试:

孩子已经认识到了问题,对行为自我约束了很多,因为心收了回来,做题成功率也提高了。

孩子已经步入四年级了,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并且比较自我,这时候就需要身为老师的我们不断引导并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附件:380B90A184FB74CC8EDB2F5571B911CD.png
附件:D23BC8E51137E27E8ACF86E024B42F78.png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