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第一盟区数学教研活动以线上听课的形式顺利开展。本次活动主题是“双减背景下的深度课堂:让知识自然生长”,本次活动由建邺实验小学分校的三位老师分别执教,三节课各具特色。
杨慧明老师执教四年级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杨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量、拼、折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帕斯卡推算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确认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从而实现理性推理感知180°。几个活动的设计逐层深入,展现了学生真实的思维路径。学生的思考由单一到全面,由特殊到一般,由初步了解结论到学会推理过程。在师生共同探究讨论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知识、经验和感受。
钟凯琪老师执教四年级的《确定位置》,结合具体情境来探索确定位置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建模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并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在练习设计环节,钟老师巧设多种趣味形式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罗会老师执教一年级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进位)》,教师通过复习旧知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思考说算法。在思考-表述-计算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训练中,逐步建立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模型,强化学生的计算技能。课堂上学生乐于表达自己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纵观以上三节课,不难发现“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有深度的理解和加工,从单一知识点到结构性知识,从浅表性知识到学科独特思想方法,直到把握学科本质。“深度学习”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从识记、复述知识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学会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学的课堂,指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理当坚定地立足于顺应学生自然生长的思想,对数学教学精准发力,让教学回归到数学本体上来,回归到学生主体上来,回归到学生数学深度学习上来,致力于延展学生数学知识的宽度,酿造学生数学情感的浓度,垫起学生数学思想的高度。
本次教研活动是第一盟区小学数学教师的又一次盛会,对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信息员:潘雷)




